唐立群 绘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当你在超市买到7袋过期食品会怎么办?是立即投诉,还是结账后将超市告上法庭?无锡市民高先生的选择有点另类。他在收银台有意分成7次结账,试图以如此7次不同的购买行为来主张获取7次赔偿。这样的如意算盘在外地也曾“打响”,但在无锡遭到了“冷遇”。
对于消费者理性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法院历来依法予以支持,但对于个别维权者“独具匠心”的过度维权行为,法院仍会“绿灯放行”吗?答案是否定的。针对此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法官作出了明确判决,将高某故意拆分结账视为一次购买行为,超市按高某购买7袋食品的总价格的十倍予以赔偿。
【案情】
嫌退一赔十金额低“灵机一动”分开结账
1月,高某在无锡某大型超市购买了7袋单价为16.6元的保质期不明的食品,起诉到法院要求退货退款并赔偿。在案件中,高某提供了7张购物发票,并提出“新《食品安全法》规定除了‘退一赔十’外,如十倍价款不足1000元的,以1000元为增加赔偿的金额”,因此要求超市按照每张购物发票赔偿1000元,共索赔7000元。
法官审理中发现,这7张发票是在几分钟之内在同一超市、同一收银台开出,也就是说高某是一次性购买了7袋食品但分开结账。这与以往的消费者都是以购买的过期商品的总额来主张赔偿金额不同。依照上述法律规定,如果认定为一次购买行为,则高某获得的赔偿为1162元;而如果认定为7次购买行为,便可能获得赔偿7000元。
【审判】
谋求高额赔偿的算盘落了空
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经营者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超市作为销售者,对其销售的食品把关不严,将保质期不明的食品进行出售,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对消费者承担退还货款、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法院判决被告超市退货并返还货款。
关于高某主张的其系分别购买,而每张发票载明的购物单价的10倍不足1000元,故要求7袋过期食品各赔偿1000元的诉求,法院认为其在几分钟之内在同一收银台结账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一次购物行为,应按“退一赔十”向高某支付赔偿金,驳回原告要求分7次赔偿的诉讼请求。目前原被告双方均未提出上诉。
【评析】
保护公众利益的惩罚性赔偿不应滥用
1993年我国颁布第一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后经2009年8月、2013年二次修订;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后在此基础上于200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到2015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经修订后实施。我国对于消费者的保护,也从退款退货到建立惩罚性赔偿,惩罚性赔偿的力度从“退一赔一”到“退一赔二”到“退一赔三”再到“退一赔十”,增加赔偿的金额从500元到1000元,在鼓励全员打假的进程上,我国法律也不断在进行着促进作用。
同时,从以往法院的判例来看,法院也一直践行着充分运用法律规则来维护消费者利益。近年来,此类维权案件也发生了井喷式爆发。以无锡新区法院为例,2014年之前年均不超过5件,2014年为40件,2015年逾百件,今年以来已有30余件,人们的维权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
新消法及新食品安全法中,惩罚性赔偿的设立,旨在鼓励社会全员自发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监督,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销售者的惩罚力度。这样一种规则的设定,是为了更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诚实信用氛围,是出于对公众利益的保护,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指引。但个别消费者在发现假冒伪劣产品后,并不单纯为了“维权”,而是企图通过法律条款来获取私利,这不仅不能有效地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监督,反而给一些小微企业或销售企业带来不利影响。这种行为,违反了立法本意,也不符合法律条款规定的情形,是无法得到法律支持的。
该案主审法官简介:牛文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民一庭法官,1989年7月生
原标题:精心算计的“打假”在理性审判面前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