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目前昆山有新昆山人170多万。近年来,昆山推出一系列举措,让广大新昆山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教育、文化、技能等多种套餐服务,最终实现“文化本土化、身份市民化、服务均等化”目标。即日起,本报推出“我的家在昆山”关爱新昆山人系列报道,从教育、精神家园、技能培训等方面全方位展示昆山推出的关爱新昆山人举措、取得成效等。
苏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昆山市青年教师大比武赛课一等奖、昆山市首届琼花奖舞蹈比赛少儿组银奖……作为一所新市民子女占比超98%的学校,陆家镇夏桥小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政府部门的帮扶和指导下迅速成长,如今在学校建设、教师能力提升、学生兴趣培养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的量和质,不仅通过建设、改造学校来满足市民就学需求量,还通过提升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改善市民的就学体验,有力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
104个学校建设项目
保障新市民子女有学上
搬砖、打桩、砌墙……走进高新区青淞小学和巴城镇正仪中学建设现场,只见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明年9月,这两个校区将正式启用,届时办学规模分别可达4轨24班和12轨36班,基本满足辖区新老市民子女就学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子女来到我市,截至2015年底,我市幼儿园、小学、中学共有在校学生22.84万人,其中非昆山籍12.86万人,占比为56.4%。为了让教育资源跟上学生快速增长的入学需求,我市加大教育投入,仅“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学校建设项目104个,其中幼儿园项目49个、中小学项目55个,总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共投入资金约52.3亿元,新增学位约7.5万个。
不仅如此,为提高各区镇政府建设学校的积极性,市政府连续出台学校发展扶持政策,加快全市学校建设步伐。新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与均衡,让新市民子女及家长们着实欣喜。值得一提的是,各区镇也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千灯镇政府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专为外来工子女就学的千灯炎武小学,学校办学规模6轨36班,为1500多名新市民子女解决了就学问题;陆家镇政府投资8000多万元建造了夏桥幼儿园和夏桥小学,并在夏桥小学探索公建民营办学模式,让近3000名新市民子女有学上……
“两条腿”走路
助力新市民子女上好学
孩子们每周有围棋、羽毛球、书法等兴趣爱好课程,老师们定期参加校内外的培训课程……
作为一所新市民子女占比超过60%的新学校,永平小学不仅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还在提升学生素养、教师水平上下功夫。“学校好、老师好,在课业外还注重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我们感到很满意!”该校学生家长吴伟说。
目前,我市不少以新市民子女为主的学校都着重“软件”“硬件”双提升,相关部门也不断给予其指导和帮扶。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昆山市外来工子弟学校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积极探索、实践改善新市民子女就学环境的办法。
硬件水平改善了,师资和管理水平也要跟上步伐。2013年9月,市教育局将全市50多所小学组成了9个教育共同体,主要针对为外来工子弟学校提供“上门送教”服务,在学校管理、教师培养、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和支持,让外来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携手前行。除此以外,我市还将9所外来工子弟学校纳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综合考评范围,对表现突出的给予一定奖励,督促、鼓励外来工子弟学校提升办学水平。
加强人文关怀
推动新市民子女融入昆山
“因为每年学费比较贵,前几年,我准备给孩子停掉她心爱的舞蹈课,幸好这时‘流动少年宫’来学校提供免费舞蹈培训。”提起“流动少年宫”提供的服务,前景小学学生赵子晗的妈妈感激万分。2009年3月,昆山市“流动少年宫”成立,免费为全市9所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服务,为其进行声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培训,定期为孩子们送去“科普大餐”,惠及2万多名学生。
“流动少年宫”是市教育局帮助新市民子女融入学校、融入城市的举措之一。我市各学校还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关爱新市民子女。比如,蓬朗中学专门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资料库”,成立“爱心助学基金”,为家庭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帮助;吴淞江学校、南港中心校等学校推出“一对一帮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管理小组”等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