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在雨花英烈的后人中,有这样一个家庭:烈士之女退休后一心倾注于青少年成长,义务宣讲雨花英烈故事18年;烈士外孙出演了许多红色题材电视剧,外公的故事让他在塑造角色时更得心应手;烈士的曾外孙是一名教师,外曾祖父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让他这样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当代青年,对理想和信念有更深的思考。
昨天,吴振鹏烈士的女儿王行,带着儿子黄品沅、黄山,孙子黄丹,从四川专程赶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讲述了他们一家四代人的家国情怀,以及自己和儿孙们如何弘扬烈士精神、传承优良家风的动人故事。
“一生都没叫过爸爸,是我最大的伤痛”
吴振鹏烈士是长眠在雨花台的著名英烈。他曾任团中央委员、中共中央苏维埃区域中央局委员。1933年被捕,同年6月在南京牺牲,年仅27岁。在他牺牲后一个月,他的女儿王行来到了世上。
“这一生没有叫过一声爸爸,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伤痛。”83岁的王行说,小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唯独自己没有。“我住在外婆家,是舅父和姨母把我带大的。我问他们,为什么我没有爸爸?他们告诉我,你的爸爸到很远的地方办事去了。于是我就每天搬个小板凳,坐在家门口,希望能把爸爸等回来,可是等啊等,怎么也等不到。”她说,童年的记忆里,伴随她最多的就是泪水。
王行还带来了一张自己3岁时,站在父亲墓前的老照片,赠送给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当时家人把我带到这里。我边哭边喊,爸爸,你怎么躺在这里啊?和我一起回家去吧。得到的当然是无声的回答。姨母和我说,你爸爸是个好人,为了帮穷苦人过上好日子,被坏人害死了。”说到这里,王行的眼里闪着泪光,“后来我做梦经常梦到父亲,瘦高个,穿着长衫,一身正气,目光炯炯,非常刚毅和睿智。”
1984年,为了了解更多父亲的故事,王行写信联系上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并且第一次看到父亲的照片。“我特别惊讶,照片上的父亲,和我想像中的几乎一模一样。”
“在我成长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提过自己是烈士的女儿,也没有办过烈士证。我觉得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好,在心里默默地纪念,用我的行动来学习父亲。我不愿意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享受什么特殊照顾。”王行说。
王行做了几十年的宣传教育工作,当过中学校长。退休后,她组织了一个义务宣讲队,联合几名退休教师,向青少年宣讲父亲和其他雨花英烈的事迹,一直坚持了18年。“我们曾创编过短剧《传承》,讲述的正是我与父亲的故事。作为烈士后代,我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外公的故事给我很大触动,我拍的片子很多是红色题材”
王行的二儿子黄品沅,一脸正气,一亮相就获得了满场掌声。他曾经扮演过《延安颂》里的许世友,《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范希亮,《少帅》里的郭松龄。现在正在拍《三军大会师》,出演彭德怀。
“导演总是选我演一些‘正能量’的角色,我拍的片子有很多是红色题材,这可能是我作为烈士后代的一种‘缘分’吧。”黄品沅说,接戏时他尽量选择正面人物,如抗日将领、民族英雄等。“演出前,我会反复揣摩,有时还会和妈妈交流。外公的故事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触动,让我在塑造角色时更加得心应手。”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范希亮让他最为难忘,以至于演完后依然沉浸在角色中,“好长时间没缓过来”。昨天当现场大屏幕上播放电视剧片段——黄埔三期学生范希亮忍痛枪决昔日老师、共产党人瞿恩的场景时,黄品沅忍不住抬手擦拭眼泪。
“外公27岁就牺牲了,而我们不少人27岁的时候,可能还在琢磨自己的那点儿‘名’和‘利’。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格局放宽一些,多想想‘大我’,而不是‘小我’,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美好。”当谈及如何传承英烈精神时,黄品沅说得很实在,“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烈士的后代毕竟是少数,我们需要动员全社会最广泛的力量,把烈士精神发扬光大。”
“酝酿30年,终于创作了外公的肖像”
王行的三儿子黄山,是四川美术学院的教授,国画系的主任。“我20多岁时,母亲特意给我写了一封信,让我来雨花台拜祭外公,那次给了我很大的触动。”黄山说,外公的精神,特别是迎难而上的精神,对他人生的每一步重大选择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当天,黄山特意带来了自己亲手画的外公肖像。肖像上的吴振鹏烈士,身着长衫,手捧自己创办的进步刊物《红灯》杂志,目光坚毅,意气风发。“这幅肖像酝酿了30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考上美院后,母亲就和我念叨,能否画一张外公的肖像。因为外公照片很少,能找到的还是他被捕入狱后所拍摄的。今年年初,我根据这张照片,又翻阅了一些史料,创作了这幅作品。
“外曾祖父的故事,让我对理想和信念有更深的思考”
王行的孙子,30岁的黄丹,在重庆一家师范学院当老师。“我中学的时候,就知道了外曾祖父的故事,特别骄傲和自豪。我特意去查阅了很多他的资料,觉得他特别坚毅,任凭敌人怎么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让我非常敬佩。”
“我觉得,要让更多的年轻人近距离了解烈士的故事,触发大家对理想和信念有更深的思考。我的外曾祖父,正是因为始终胸怀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定信仰,才会在27岁的青春年华,慷慨赴死,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虽然不像以前那样要经历生死抉择,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操守的坚持、对困难的无畏、对美好生活的珍惜,都是当下年轻人对传承先烈精神的最好解读。”黄丹说。
当天,雨花外国语小学还成立了以吴振鹏烈士名字命名的“吴振鹏班”,王行向少先队员们授牌,黄品沅受聘为校外辅导员。
本报记者戴六华李子俊
本报通讯员张洪
原标题:传承英烈精神,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