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具有历史传统的“民间法”,村规民约在乡村文明中起到了传承道德文化、维护乡村秩序的重要作用。巴城镇的实践,无疑是解决农村基层治理的一次有益探索、一剂良方。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快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巴城镇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农民诉求多元化、生产生活方式变迁、流动人口增多、公共服务职能和权责不清晰等。这样的问题凸显于苏南发达农村,成为农村社会治理必须跨过的“一道道坎”。从巴城看昆山,看到的是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希望和方向。
和美乡村,经济为基
在“大众点评网”上,东阳澄湖村村民朱晨芳经营的“小芳农家乐”常年排名位于前列,每年蟹季都会吸引江浙沪游客纷至沓来。同朱晨芳一样,东阳澄湖村有80%的村民从事大闸蟹养殖和销售,开办了140余家农家乐、蟹船,每家都赚得盆满钵满。让东阳澄湖村老百姓开心的是,村集体经济发展了,他们得到了更多实惠。
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乡社会治理面临着土地流转、城市就业、财产权保障等多种因素的交错。如何让农民可持续地从市场和改革中获得收益,如何发展与维护农民经济利益,成为首要问题。东阳澄湖村党总支副书记周炜表示,许多村民的收入和福利直接来源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和美乡村,经济发展自然是基础。
近年来,巴城镇各村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禀赋,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涌现出“葡萄基地”茅沙塘村、“蟹业基地”巴城湖村、“淘宝明星”东阳澄湖村等一批经济发展品牌村。2015年,巴城镇有6个村集体经济进入千万元村行列,村均可支配收入达445万元,三大合作社实现分红22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796元。
仓廪实而知礼节。千百年来,治穷是乡治的基础。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历来是万千农民的梦想。巴城镇靠勤劳致富、共谋发展,走活了经济发展一盘棋,也必将带活乡村治理一盘棋。
均等服务,共融分治
随着昆山经济实力的壮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快推进、村民居住地转移和身份转变,以及外来人口大量增加,传统的农村格局逐步被打破,乡村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记者调查发现,巴城镇实施村规民约两年多来,总体上提升了民风村风,增强了自我管理意识,逐步完善了基层组织,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东岳村有外来人口租赁房屋,外来人口流动性大,难以并入村规民约管理;阳澄湖村拆迁力度大,村民变成社区居民,居住比较分散,召集比较困难;东阳澄湖村是电子商务村,如何发挥规约作用维护集体品牌,也是新的课题。
巴城镇副镇长屠祖荣告诉记者,巴城农村超过半数人员安置进入小区生活,外来人口有8万多人,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政府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单一、传统的农村基层组织和乡村治理结构已难以适应需要,必须构建基层政府、村民自治、社会组织共融分治的治理格局。
2012年,巴城镇走出了创新社区管理的第一步,成立了镇社区管理办,扎口管理10个社区管理服务中心。随后,该镇又加大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完善社区工作人员考核机制,提升服务群众水平。今年,恰逢社区换届选举,该镇又提前准备社区居委会选举事宜,实现居民自治;举办首届公益创投活动,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为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
市民政局副局长刘平认为,在村庄这样的“熟人社会”中,村规民约的作用在于形成村民认同价值观、社会舆论压力,这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面对新形势,基层政府要转变管理理念,提高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及时反映和协调百姓的利益诉求;农村社会组织也要主动承接社会服务,广泛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治理。
村民自治,共建共享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归根结底,人是社会管理的目的指向,管理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体现人的平等、服务于人的发展。无疑,在这个社会管理价值取向中,农民扮演着社会管理的协作者、参与者及受益者的角色。因此,探索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发展水平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是农村社会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
巴城镇自实施村规民约以来,一方面,将集体股份分红、参与公共事务、社会优抚保障、监督村委工作等方面的权利细化,明确写进村规民约,赢得群众支持。另一方面,坚持公共事务公众参与,定期组织召开村(居)民会议,在评选先进、认定落后上由村民做主,真正履行村民自治要求。同时,村规民约工作全程留痕并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实现村级事务由“干部当家”向“群众做主”转变,管理方式由“命令驱动”向“民主决策”转变。
刘平说,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升人的素质。如何提升农民素质,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通过社会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也要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不断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稳定和谐的乡风文明。
联民村党总支书记邹福良表示,村委会代表村民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这就意味着上班是在8小时之内,责任却是24小时的。老百姓最单纯,看的就是村干部为民办多少实事,只要做到村务、福利等公开公正,村民就会真正拥护、认可你。
用经济发展奠定农村治理之基,用民主管理夯实农村治理之本,用文明和谐营造农村治理之风,巴城镇的实践为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创新农村社会治理这一时代命题,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破解,答案就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