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13日讯 昨天,一个热帖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题目叫做《美剧里的所有中餐外卖都被它承包了》。图中,不管是《生活大爆炸》中的那群宅男,还是早年的《老友记》中的姑娘们,手中捧着的中餐外卖,全都是同一个包装!帖子中经过层层剖析,认为该包装盒上的红塔,就是南京曾经的大报恩寺瓷塔。而昨天南京相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餐盒设计者当初完全有可能是从琉璃塔中汲取了灵感。
不是巧合 美剧里大家拿着同一种外卖盒
“长知识了,原来出镜率这么高的外餐盒画的是我们南京的塔!”这是不少网友昨天看完这个帖子后的感慨。记者看到,该帖出自微信公众号“歪楼”,文中贴出了大量美剧、好莱坞电影及动画片中主角们在吃外卖的剧照,而重点是,这些外卖的盒子全部长一个样儿——白色的包装盒呈桶状,四面皆印着同一个红塔的造型。
剧照中,《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和他的同伴、《老爸老妈浪漫史》中的“老爸”、《尖峰时刻3》中的成龙、 《爱情与灵药》中的安妮·海瑟薇,甚至是动画片《头脑特工队》中的小女孩莱利,他们在看电视、聊天、开会,或者独处的时候,都捧着这样的外卖盒吃得投入。尤其《生活大爆炸》中那群宅男,每周六都在啃中餐,一啃就啃了八季。真可谓“要是眼利一些,你会发现自己分分钟被刷屏!”
历史学家 完全可能是从琉璃塔中汲取灵感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无处不在的红塔,真的就是南京曾经的大报恩寺塔吗?谈到这个热帖中的中餐外卖盒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夏维中教授在看过照片后表示:“塔是中国古典建筑的标志之一,曾经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南京瓷塔),代表着中国造塔工艺的最高水平,并因《尼霍夫游记》的渲染而名扬海内外。历史上,欧洲人曾经把大报恩寺琉璃塔作为中国文化甚至东亚文化的标识性符号,用于地图等作品上。中餐外卖盒上使用塔形标识,完全符合欧美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因为只要是有关中国古塔的设计,大概就不能绕过琉璃塔。因此尽管这一塔形已经高度抽象、变形,与琉璃塔原型有很大差异,但我们仍然可以合理地推测,设计者当初完全有可能从琉璃塔中汲取了灵感。”
调查 南京瓷塔名声在外
安徒生写过这座瓷塔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大报恩寺塔在海外的故事。去年,“安徒生童话进入中国百年纪念展”在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展出,就特地在展板中展示了这样一段对话——“哪座瓷塔响叮当啊?”“那就是咱们南京大报恩寺的琉璃塔啊!”原来,安徒生在《天国花园》中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现在第四个孩子回来了!’这是东风,他穿一套中国人的衣服。‘哦!你从哪个地区来的?’妈妈说。‘我相信你到天国花园里去过。’‘我明天才飞到那儿去,’东风说。‘自从我上次去过以后,明天恰恰是100年。我现在是从中国来的——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塔铃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
游记让瓷塔名扬欧洲
资料显示,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在欧洲享有盛誉,首先要归功于荷兰人约翰·尼霍夫。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1654年决定派一个使团到中国访问,并要求随团的素描画家把沿途见到的奇异建筑物描绘下来,作为资料保存。当时担任此职的正是约翰·尼霍夫。但让大报恩寺琉璃塔名扬欧洲的,并不是这份报告,而是由约翰·尼霍夫之兄亨利·尼霍夫整理、编辑的尼霍夫游记《中国出使记》。书中写道:“寺院里面和周围的建筑都令人惊叹地体现着中国式的建筑风格……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中国建筑可与它们相媲美。”
路易十四也命人仿造
直到19世纪40年代,尼霍夫的游记和书中插图仍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知识来源。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还曾让人在宫廷里仿造了一个“山寨版”的“南京瓷塔”——特列安农瓷宫。
拓展 餐盒原是用来装牡蛎
“这到底是谁家的中餐啊,它凭什么承包了所有美剧和电影的外卖镜头啊!”在该文作者自称“半严谨”的考证之下,发现这些中餐外卖盒英文名叫Oyster pail(牡蛎桶)。能攻下美剧、占领好莱坞,只是因为整个美国的中餐馆都在用!这个纸折成的桶原本是设计用来装牡蛎的,后来牡蛎生意萧条后,一次偶然机会,有中餐馆把牡蛎桶拿来做外卖盒了,再后来越来越多的餐馆效仿。
该文作者称,1970年代,制造这些牡蛎桶的Fold-Pak公司找来了一个平面设计师,他大笔一挥,赋予了中餐外卖盒今天的模样。这座红塔就是南京大报恩寺里的五彩琉璃塔!与此同时,这个中餐外卖盒经改造之后,又漂亮又隔热又好拎,还能摊开当餐盘,才造就了如今“一统江湖”的地位!记者 仲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