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新闻热点 >

眉县有位独立经济学家 学术研究获得多名专家好评

来源: 眉坞网 发布时间:2016-04-19

十五年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放弃优越的工作,而选择了自由职业来研究经济问题。年复一年,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他对经济学的研究从未停息。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学习不辍。扎根农村,放眼全国,书生经纶胸怀天下。多年来著书颇丰,深得国内外专家学者好评。他就是眉县金渠镇教坊村人氏张春田。4月18日,眉坞网记者走进眉县独立经济学家苗实的经济学世界。

苗实,原名张春田,字苗实,号道邻,是中国独立经济学家群体中的本土派代表之一,也是陕西眉县首位独立经济学家,更是享誉全国的知名学者。现师从著名经济学家白永秀教授专注于中国经济研究,尤其是经济转型中的制度宏观三农与区域问题。其先后提出的“新三元悖论”、“大小经济学”和“新痛苦指数”等三个经济学理论创见在人大经济论坛等国内诸多经济学论坛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激烈的争论。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北大国发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原国家统计局局长、现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等对苗实的经济学的著作给予很高的评价。邱晓华评论道:拜读学者苗实先生大作《中国经济如是说》,深感作者思考中国经济问题顶天立地,有高度,有见解。顶天,就是紧扣国家发展大势,从报国角度思考问题;立地,就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不是照搬照抄别国理论。这样的研究,对读者而言,是有参考价值的,值得大家一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是这样评论苗实和他的经济学著作的:“独立学者用独特眼光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

1996年苗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宝鸡文理学院物理学专业,由于视力很差,他不能很好地完成物理学实验,于是就有了转换专业的念头。再加之,大二的时候,经济学极大刺激了他的好奇心,从而深深喜欢上了经济学。当时,在不同系之间转换专业非常麻烦,无奈之下,只好在学好物理学专业之余,私下利用闲暇进行经济学学习研究。在这个阶段,他去校外书店购买了500多本书,以经济学为主。大学毕业后,一方面为了消化吸收这500多本书,另一方面为实现经济学家的理想,于是放弃了高中物理教师的铁饭碗,于2001年8月开始闭门读书,一读就是八年时间,2009年9月他开始网络创作,著有《中国经济如是说》、《学术人生沉思录》、《林毅夫学术批评》、《学者苗实自选集》和《苗大师真话实说》,编有《苗实现象争论》和《中国经济指南》一至十六册。在他近二十年的经济学学习研究过程中,得到了父母弟妹和师长朋友的大力支持与包容理解。他的父亲说,研究经济的话,经济学界与政界联系紧密,这里面风大浪急,希望我的儿子谦虚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他的母亲说,要儿子不能太自私,如果他有这个才能,就理当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多做贡献。

苗实与恩师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白永秀教授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白永秀教授为苗实《中国经济如是说》一书作序时指出,说到苗实精神,我可以把他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自由精神。作为宝鸡文理学院物理系2001届毕业的大学本科生,他自愿放弃到中学当一个“公家人”、“吃皇粮”的机会,选择自由职业者来研究经济问题,这是需要有相当勇气的,不要说在本世纪初,就是现在也很难找到这样的人。可以说,苗实在职业方面自由的“无职无业”,在经济方面自由的“一无所有”,他唯有的就是经济学研究。仅这种精神,就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学习。其次,独立精神,他既不属于某个学术研究机构,也不属于某个学派,更不属于某个党派;他不拿任何人的工资,不欠任何人的人情,他是独立的,始终保持着“自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六保持”,即“与权力保持距离,与资本保持距离,与媒体保持距离,与群众保持距离,与权威保持距离,以及与我见保持距离”。第三,说真话的精神。苗实既没有教授头衔,也没有博士学位,更没有在任何公众组织中担任职务;他既没有直接的经济学同学,也没有直接的经济学指导老师。他不需要对任何组织、任何个人负责,可以无所顾忌地说真话,甚至可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实话,这一点令我羡慕。第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他历经12年,始终不懈地坚持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他的研究既没有得到所谓的“学术界”的认可,也没有得到任何经济实体的认可与支持,但苗实并没有失去研究的信心,仍然每天在努力学习与研究,以微不足道的力量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呐喊,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顺便说一句,我对苗实的研究前景抱有很大的信心,因为他有坚实的基层生活经历,有对中国农村实际的深刻了解,有运用网络技术研究的现代方法,有向全世界经济学家学习的精神与胸怀。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金融学硕士、渤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机械行业高级研究员李骥为苗实《中国经济如是说》一书作序时评论道:非经济学科班出身、出生成长并常年扎根在农村、不任职于任何学术及政府机构、没有名师指点等等,按照“常理”来讲,同时拥有这些标签的人不可能有任何的经济学建树、不可能持之以恒的做经济学学术研究,但是,苗实先生做到了。之所以很多人认为苗实先生的经历打破了所谓的“常理”,甚至在某些论坛上有人用恶劣的言语来攻击他,是因为我们常常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对经济学的执着,本没有先后之分、本没有科班与非科班之分、本没有名校与非名校之分、更没有工人和农民之分,只要我们保持着一颗虔诚的心,任何人都拥有朝拜经济学殿堂的权利,包括苗实先生。经济学之路漫漫且修远,苗实先生已经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了十六年,在未来的时间中他仍将一如既往的去追求他所想要的真理,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尽管我从研究生毕业之后,就远离了经济学理论的阵地,但我的心仍旧牵挂着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并且也在实践中检验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在这一过程中,我遇到了众多的经济学追随者,在感叹后生可畏的同时,也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理论基础感到担忧。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各种无底线的事情频频发生,十年浩劫让我们绝大部分人失去了信仰,在这种情况下,苗实先生能够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自己的信仰实属不易、令人钦佩。
       最后,祝福苗实先生在白永秀老教授的点拨指导下能够探索出一条体现自己特色的经济学研究道路,并最终为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闻热点

    娄勤俭寄语南通:要努力成为沿海崛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