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www.ciftv.com)记者 顾宝军 通讯员 冷俊成、鞠永平 报道证明华山村明代古碑额碑身本是一体
经镇江几名文保志愿者孜孜不倦的努力,昨天终于找到过硬的证据,证明华山村古碑额与碑身原本就是一体。撰写碑文的是湖广知府孙云翼,而“邑侯杨公”是丹徒知县杨金通。镇江新区档案馆初步认可这些结论,并准备将相关图片收入新区碑拓集。
镇江新区姚桥镇华山村天启元年(1621)碑和碑额,曾被移至水塘边做码头30多年,导致碑额破残、碑身部分文字磨灭难考。据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碑拓专家窦启荣十多年前考证,碑额上刻的12个篆体字为“邑侯杨公清理华山庙基碑记”。因碑名与《光绪丹徒县志》卷十记载的“华山张王庙记”碑名不一,近日重竖后还有人对碑额、碑身是否是“原配”提出质疑。由于碑文中刻有“董其昌”等人的名字,有人称此碑系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甚至穿越时空,硬把“邑侯杨公”往清代华山村的举人杨元盛身上扯。经过杨俊达等一批文保志愿者孜孜不倦地查找史料,多管齐下共同破解,昨天终于找到可靠答案。
前不久,文保志愿者杨俊达再次请窦老来华山拓碑。窦老采用最薄的宣纸精心拓片后,又用粉笔将依稀可见的部分文字悉心勾勒出来,多认出了一些字。通过查阅史料,碑文中的虞大复、陆彦章和董其昌等都是明代官员。其中,“奉训大夫”孙云翼为万历十九年举人,历任广东龙川知县、彝州知州、陵州知州,丹阳人。从碑文的落款处“奉训大夫湖广夷□□知州,生孙云冀顿首拜撰”等文字,可以明确撰写碑文的是孙云翼而不是董其昌。
文保志愿者、资深摄影家杨国平认为,在不同时间段和干湿不一的条件下,根据热胀冷缩和光学折射等原理,石碑的表面也有细微变化,“守株待兔”有可能多拍出一些文字,便好多天抱着相机守在古碑前,拍摄了大量作品,果然有了新的发现。照片中好不容易出现的“邑侯杨公”(图94035中间的上部)和“侯名金通,别号蜀亭”(图93515正中偏下)等字样,清楚地表明了“邑侯杨公”是明代丹徒知县的杨金通,亦表明碑额与碑身确实是“原配”。
据《乾隆镇江府志》“明·丹徒县知县”条,杨金通,字蜀亭,孝感人。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乾隆府志称“巳未”年)进士,升礼部主事(图503、504)。而清代的《丹徒县志》未将碑文列入,并将碑名改称“华山张王庙记”,可能与这碑额上的“清理”二字有关。使人联想到“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诗句而引起的“文字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