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新闻热点 >

痴迷写作?源于读书 ——走进全国“书香之家”浚县马金章家庭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6-04-23

马金章在书房翻阅与浚县有关的资料本报记者 渠稳 摄

  □本报记者 渠稳

  4月22日中午,记者来到马金章位于浚县县城的家,此时他正在书房伏案搞小说创作,书房里有5000多册藏书。

  马金章是浚县的文化名人,今年58岁的他已经发表了2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并编著了18部和浚县有关的文学著作。“追根溯源,爱好文学,痴迷写作,源于读书。”马金章说,虽然他的家庭入选了全国“书香之家”,但是读书,他永远在路上。

  10岁之前,他便读完了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马金章的老家在浚县小河镇牛寨村,是卫河东岸一个村落。“那时卫河通航运,纤夫‘嗨哟嗨哟’的号子声常常飞入我的梦乡。也许是临河而居的缘故,我爱读与河有关的小说,如胡正的《汾水长流》,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读着这些写河的作品,我想,长大了也要写一写卫河。”马金章说,读书,是沐浴他心中文学禾苗的阳光和雨露。从此,书籍一直伴他前行。

  据马金章介绍,10岁之前,他读完了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十三四岁的时候,自己动手做了一个三层的小书架。“那个时候每个月父母都会给我几毛钱的零花钱,这些钱都被我买了书。”马金章说,1973年底,他应征入伍,别人的背包塞满了衣物,他的背包里却是20多本书。

  通过读书汲取营养,他的写作水平在部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1985年春天,马金章作为5人创作组成员到云南前线的老山侦察大队体验生活。经过体验生活,他写出了《血型符号》《臼声》《伏龙肝》等一批精品小说,被《解放军文艺》《青年作家》等刊物发表,并先后被选入人教版、鲁版等初、高中语文试卷。

  通过阅读和 研究,他编著了18部与浚县有关的著作

  1987年,已经转业到地方工作的马金章在逛书店时看到书店正在处理旧书。“我发现有5本《王梵志诗校辑》,顿时喜出望外,就将这5本书全部买了下来。”马金章说,王梵志是浚县人,开白话诗之先河。其中《红楼梦》里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诗就源于王梵志,这些书为他打开了一扇研究浚县历史文化的大门。

  “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我发现其他历史文化名城都有介绍当地历史文化的图书,浚县却没有。于是接下来的10余年,我开始致力于浚县历史文化方面书籍的编著工作。”马金章说。

  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对浚县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马金章编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浚县正月古庙会》《子贡与中华儒商文明》《流经浚县的大运河》等18部有关浚县历史文化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成了浚县的文化名片,也成了外界了解浚县的一扇窗口。这些书中的一些学术观点和史料,近几年广泛被学者、作家、记者摘录引用,也为大运河浚县段申遗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闻热点

    娄勤俭寄语南通:要努力成为沿海崛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