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www.ciftv.com)记者 <
http://www.ciftv.com)记者> 顾宝军 通讯员 唐纪创报道5月6日下午,安康市图书馆长李焕龙,作为“全国基层文化队伍示范性培训”项目“第一期地市级图书馆长培训班”的学员,赴首都图书馆参观、聆听馆长报告的学习。他在学习笔记中写道:《首都图书馆让我脑洞大开》。走进首都图书馆,首先让人感叹的是它的建筑高大、藏书之多、读者广泛。返回途中,让人记住的并不是那些高大上的数据,而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经营理念。
首都图书馆人,是在用心“经营”首都图书馆。
正因为是“经营”,他们在项目设计、服务方式等方面,有了一系列开拓创新,有了众多让全国同行可以复制的经验。这半天的学习,让我有了“胜读十年书”的深切感受。
倪晓健馆长,不愧是全国著名图书馆管理、运营专家,他的一句“图书馆需要加强宣传”,让我的脑子闪出一道光亮。他关于“我们为人们提供服务,让人们走进图书馆,需要努力做好业务宣传。”让我视为“重要指示”。很感兴趣的是,他列举一个例子:“父母带小孩进馆阅读,小孩怎么办?我们设个儿童管护服务区,让小孩在这里绘画、涂鸦,然后把这些作品挂出来,展示给大众,并让家长和孩子在这里拍照留念。这样的活动,肯定会让大人和小孩留下深刻印象,不仅父母会爱上首都图书馆,而且孩子的人生记忆中会永远记住。这样,首都图书馆走进人们的心目中,人们就会因此走进首都图书馆。”
他的这个事例,阐明了一个道理:图书馆要吸引人们入馆,就必须要采取措施,让活动办得深入人心;只有把“图书馆”三个字植入人心,才会促使人们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与我们一道建设图书馆。
这种办实事性质的“植入式宣传法”,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的宣传性活动,只有入情入理,才能入脑入心;否则,就是一厢情愿的自娱自乐,不会收到理想的宣传效果。我反思了自己策划组织的两个活动:
其一,是一个实地考察性的读书活动。
其二,是一个亲子阅读性的摄影赛事。
两个活动,因为设计形式不同,举办方法不一,所以,产生效果各异。
那个“现场阅读”活动,是为阅读一部宣传当地一位农民家的创业、创新故事而策划的。我们在微信平台上发出了“约读邀请”,一天半时间就组织60多人,比预想超出一倍。活动当天,大家怀着观光、考察、学习的心情,非常激动地走进创业基地,参观学习并与主人公“同读一本书”,大家受益匪浅,当天就有十多人在网媒上发表了读书体会、参观心得、活动纪实性的新闻、文学、评论、摄影、书画作品,一周之内发表各类作品120件次,让主人公及其企业得到了“冲击波性的宣传”,让图书馆和这个公司产生了“一夜之间走红城乡”的超值效果。
那个“亲子阅读”摄影赛事,意在吸引人们走进图书馆。我们今年春节期间,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摄影大赛”,结果只收到作品43人次93件,虽有一定成绩,但从预期的“宣传效果”衡量,等于“失败”。
从这两个活动中,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其分问题到底在哪里?我思考了几个月,找出了许多主观因素和客观原因。但是,总觉得不具体、不深刻,也不一定管用。很长时间,我陷入了策划活动的“预期迷茫”之中。
倪晓健馆长的一句话,猛然点醒梦中人!
他说:“社会服务,是当今社会赋予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只有从社会需求出发,认真搞好社会服务,才能提高社会效益。”
他举了首都图书馆的一个实例:为农民工订火车票。
这事,我也干过,但我为什么没有他想的那么深刻,做的那么具体呢?
我认为,我和他的区别是:在具体的“办法”上,我们只求去“办”,而他很会讲“法”。
我是去年8月底调任安康市图书馆馆长,进馆以来,见到书少、人少的冷清局面,我积极采取措施,通过举办小型多样的阅读推广、读者服务活动来提升人气,促进“全民阅读”。春节前,我发动大家策划活动,有人拿出了陕西省公共图书馆联盟的活动安排通知,我一见其中的“为农民工订火车票”就产生了兴趣,当即表态选择这个活动。但因经验不足、考虑不周,只安排电子阅览室的馆员代办此事,没设想如何推介、怎么宣传,因而效果不佳。从腊月20号到正月20号,一个月的时间,只服务了30多人次。今天,对照首都图书馆“真性服务”和倪晓健馆长的“以人为本”。我明白,我的差距在三点:
一是没有广泛发布信息,扩大这项业务的知情面;
二是没有及时宣传其中的典型故事,去追求以情感人;
三是没有形成与媒体、农民工及有关方面携手联动的社会力量。
首图的经验是:社会化服务,要有社会化协作。
我想,我们的“为农民工订火车票”活动,如果采用社会宣传、社会合作等手段,设法扩大社会知晓率和参与度,就一定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倪晓健馆长的观点让我深思:“图书馆的活动也好,宣传也罢,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服务社会,才能影响社会,才有社会满意的社会效益。”
图书馆是社会化教育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只有把社会化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倾情于社会,才是有效的社会服务,才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回首自己为宣传图书馆而策划的“现场阅读”、“亲子阅读”两个活动,不难看出得失的区别:你主动融入社会,社会就会热情地拥抱你;你被动地应付社会,社会就会让你失望、失落,甚至失意。
到首都图书馆参观,看到了许多;听倪晓健馆长的报告,记录了许多。但在我脑海里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业务宣传”、“社会服务”两个关键词。我之所以认为关键,因为它让我更新了观念,形成了可以指导实践的工作观念。
我感到:新时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止是馆员,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推广人!因此,务必树立宣传意识,增强宣传能力,提高宣传效果,搞好业务宣传。
我感到:“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社会化工作,图书馆人的工作基准是“社会服务”。我们只有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才能促成社会各界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只有这样,才能让图书馆在社会服务中获得社会力量,推进社会文明。
我感到:这样的宣传和这样的服务,是新形势下的新常态,唯有真心求新,才有真情实效。
感谢文化部及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开办“全国基层文化管理示范性培训”项目并举办“第一期地市级图书馆长培训班”,感谢陕西省文化厅、安康市文广局能将这个良机赐予我这大龄新兵!更感谢老师的精神安排,让我有机会走进首都图书馆,聆听倪晓健馆长的报告!这种考察学习,理论与实践相融,让人看了感动,听了激动,回去之后能变成行动。因此,我将用未来几天的认真学习和回去之后的积极实践,来回报组织、回报老师、回报这个难得的良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