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零点多,昆山体育中心体育馆里,汤姆斯杯1/4决赛最后一场——中国队对阵韩国队刚刚结束。赛场上一片空荡,媒体席上却是灯火通明,参与赛事报道的本报记者宋桂昌、史赛、周舟、顾洁,正在紧张地采写稿件、上传照片,单位的编辑正在等待他们的稿件制作版面。
当全部工作结束,记者们走出体育馆时,夜色深沉,一片寂静,他们抓紧乘车回家睡觉,休息好后还要开始新一天的新闻大战。
对记者来说,高强度的新闻报道已是常态。自2014年5月28日昆山获得2016“汤尤杯”赛举办权,特别是“汤尤杯”赛倒计时100天以来,《昆山日报》持续关注“汤尤杯”赛,从赛事筹备、组委会成立,到联调联试、赛事开幕,围绕“汤尤双冠,并蒂昆山”这一赛事口号,瞄准“借助国际赛事提升城市形象”的总体目标,精心策划新闻热点,统筹整合宣传资源,挖掘展示昆山元素,大力宣传“大美昆曲,大好昆山”城市形象。
“汤尤杯”开赛前,本报推出大赛筹备系列报道,《昆山进入“汤尤杯时间”》《汤尤杯“羽”世界分享昆山》等文章向市民宣告“昆山准备好了”;开幕式上,记者精心挖掘“昆山元素”,努力展示一个无与伦比的盛会;开赛后,本报每天推出“汤尤双冠,并蒂昆山”版面,开设赛事传真、“羽”星零距离、场外你最美、赛场之最等栏目,与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世界羽联新闻主管盖尔·阿莱恩等面对面交流,传递赛场内外新闻,努力发出“汤尤杯”赛的“昆山声音”。更为重要的是,本报创新全媒体报道方式,新媒体团队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即时性、互动性,精心策划推出《昆山“汤尤杯”的24小时》等专题,让粉丝认识更多“汤尤杯”赛上最美的人。
“与中外记者同台竞技,要让更多的人通过《昆山日报》了解昆山、认识昆山,传递昆山声音。”昆山日报记者宋桂昌说,“‘汤尤杯’赛是我市承办的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际赛事,能够参与赛事报道是种荣誉,报道好赛事更是我们的责任。”与文字记者相比,摄影记者显得更为忙碌,赛场内外穿梭不停。纵观赛场内外,顾洁是赛场上身材最娇小的摄影记者,身上扛着两部相机及设备足有10公斤,“追星”速度丝毫不逊于男人,每天按下快门少说也有几千次。“我要对得起我的每一张照片。”顾洁说,比赛进行4个小时,自己就得跪在地上拍4小时,希望自己成为“汤尤杯”赛的忠实记录者。
央视在报道本届“汤尤杯”赛筹备时,称赞媒体接待和服务是一大亮点。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背后是媒体组一群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每天,李金海、戴小华、杨琼、杨迪涵、徐炳丰等都早早地来到场馆,最后一个离开。他们全身心地扑在赛事服务上,主动承担起中外记者的向导,积极向海内外媒体同行介绍推介昆山,主动了解记者的采访需求,尽可能提供必要帮助,为赛事宣传工作营造积极有利的舆论氛围。“赛事虽已进入尾声,但我们的工作压力却越来越大。” 昆山媒体服务团队新闻主管助理杨琼说,当好“服务员”,就要有严之又严、细之又细、慎之又慎的工作态度和甘于奉献的服务精神,才能让新闻宣传增彩汤尤盛会。
世界羽联新闻主管盖尔·阿莱恩对昆山服务赞赏有加,她对此一点都不吝啬语言:“昆山服务确实很好,工作人员非常热心尽力,就像之前所说的‘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起工作,其乐融融。场内外忙碌的志愿者非常棒,很有激情,他们对参赛选手、中外嘉宾及球迷都很友善,每个人都愿意主动提供帮助,昆山的表现将带动本届赛事高水平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