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果树、那些小路、那些脚步叙述着阳澄湖东畔的创业故事。绿色农业,是巴城人的耕作理念;把绿色农业做出彩,是巴城镇龙潭湖村果蔬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徐雪峰的价值追求。
今年51岁的徐雪峰,原来是位朴实无华、地地道道的农民,凭着自己的勤劳双手和聪明才智,白手起家奔上了绿色农业的致富之路。如今,他又帮扶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为当地农民树立了艰苦创业、勤劳打拼的好榜样。今年,徐雪峰光荣地成为了江苏省劳动模范。
苦学技术
踏遍千山万水
年轻时候的徐雪峰,先后到浙江、上海等地拜师学艺,进行葡萄种植的学习和研究,记不清搭乘过多少中巴、面包车,跋涉过多少泥泞小道……经过多年的勤奋努力和省吃俭用,在习得技术的同时,也渐渐积累了一定的资金。2004年,他尝试承包了向阳果园10亩地种植葡萄,开始了创业之旅。
为了把葡萄种好,他起早摸黑,以园为家,和家人一起搞规划、栽果苗。终于,在他的辛勤努力和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葡萄长势喜人,连年获得丰产丰收,亩产值净利润提高到13670元,而且还得到了远近消费者的认可。通过3年的努力,他不仅初尝了丰收的甜蜜,还不断完善种植技术,亩产值也提高到2.5万元,净利润每亩达到2万元左右。
干事创业
吃尽千辛万苦
2007年,巴城建立了万亩葡萄基地,作为技术先锋的徐雪峰负责指导全镇的葡萄种植技术。每逢下雪、台风等恶劣天气,徐雪峰便守在葡萄园中,防止突发情况的出现,有时一守便是一夜,经常被雨水淋得全身湿透。凭借着这种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的品德,徐雪峰博得了大家的称赞与信赖。
为了提高葡萄经济效益,错开销售旺季,2012年,他开始研究葡萄的促成栽培技术。“促成栽培”与“避雨棚栽培”相比,成本相差不大,但却能促进劳动力的集中化,减轻销售压力。比如:“避雨棚栽培”葡萄在8月初上市,“促成栽培”葡萄能在7月初上市,而7月份上市零售价比8月份每斤要高7元左右,亩产值最低能达到2.8万元。
长期钻研技术,徐雪峰总结出栽培管理的先进做法:改变传统整枝修剪法,修剪分为冬季和夏季。掌握四个原则:根据修剪的目的进行,根据各个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进行,根据树势的强弱进行,根据枝质、棚架进行。改变传统施肥方法,提倡以预防为主,采用大池药剂调配,用机泵喷洒,既省工时又提高效果。
徐雪峰还积极参加各项果品评比,通过以评比促交流,以评比促提升栽培技术与品质,在2008年的相关果品评比中,他展示的夏黑、巨峰等葡萄品种获得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金奖;2009年,他栽种的金手指、巨玫瑰、夏黑葡萄获得第三届江苏省“中山杯”果品评比金奖。2013年,他栽种的夏黑葡萄被苏州市农委评为金奖。
帮扶他人
说尽千言万语
平时,徐雪峰经常主动到镇里各村的葡萄基地,把自己多年的葡萄栽培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还专门写了书面技术资料送给各基地负责人。其他区镇的葡萄种植户专程跑到巴城,向徐雪峰请教,他也耐心传授、毫无保留。他说:“自己葡萄种植再好,社会价值也不大,带动大家种,共同提高经济效益,才是我种葡萄的心愿。”
随着经济效益逐年提高,种植葡萄已成为巴城镇农民致富和集体经济收入增加的一条重要门路。徐雪峰辛苦创业的干劲以及为发展全镇葡萄产业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干部群众的肯定。徐雪峰荣获2011年度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的称号,2013年被评为昆山市优秀科普志愿者。如今,巴城的葡萄产业向旅游休闲观光方向发展,2014年,徐雪峰开始摸索葡萄限根栽培技术,在他种植的葡萄园内已建起了一个个水泥池,作为限根栽培的示范园。去年,葡萄苗已在葡萄研究所生根发芽,今年游客即可来实地采摘,体验农家休闲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