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水源地及饮水工程建设现场见闻——
给每条焊缝“拍片子做B超”
烈日当头,焊花四溅。5月25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建湖县沿河镇马沿村的盐城新水源地及引水工程建设现场,一辆载重50吨的履带吊车,缓缓吊起一根直径2.2米、长9米、重达10吨的钢管,稳稳地放入开挖深度为5米的沟槽内。焊工罗平、唐永华蹲在管道两侧,认真细致地进行焊接作业。当天最高温度接近30摄氏度,天气闷热,在光与火的“烤验”下,他们身上的深蓝色工作服渐渐被汗水浸透。
“焊接是整个输水管线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每个管道间的焊接必须一次性完成,两个工人相互协作,一起焊一条缝,大概需要连续作业6到7个小时。”项目负责人闻达介绍,工地上的这些焊工师傅都是从盐龙湖至城东水厂原水互通工程的70多名焊工中,经过层层考试选拔和岗前培训,优选出来的高级焊工,经验丰富,技术娴熟。
管道焊接好之后,检测人员会用专业的检测仪器,对焊缝进行X光射线和超声波无损探伤检测。“跟病人在医院拍片子、做B超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借助这些设备,才能发现砂眼、气孔、夹渣等肉眼无法看到的小毛病。”技术人员薛勇认真解释道,“可别小看这些小毛病,它可能带来大问题。”
根据工程安排,一般一公里为一个验收段,钢管铺设完成后,将会把一头堵起来,进行水压试验,进一步检测焊接点是否有渗水或漏水的情况,确保没问题,才能全部覆土。闻达说:“为保证管道焊接质量,监理人员实行24小时旁站监理,每一条焊缝都有对应的编号,留有影像资料存档,这样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追溯到当时是谁焊接的、谁监理的、谁检测的。工程完工后,每条焊缝旁会留有永久性标志,方便检查。”
“第一条焊缝就是一次性焊接成型,一次性通过检测的。”闻达介绍,5月17日开工以来,工人们已经完成了双排16根钢管的铺设、焊接、检测等工作。工地上,有序地堆放着备用管道和覆盖用土,工人们有的在开挖沟槽,有的在吊运材料,有的在除锈防腐……“材料进场前,都要进行严格检查,钢管壁厚、外部防腐层厚度都必须满足设计标准。吊装过程中,不得采用钢丝绳作为起吊索具,必须使用专用吊带,以免磨损防腐层。管道内壁经过打磨后,将采用机械化作业的方式,用水泥砂浆喷涂防腐。”闻达对施工的每个细节都了然于心。他说,之所以对原料、焊接、防腐等方面要求如此严格,就是要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引进的原水水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