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山湖花园小区的居民逐渐养成一个好习惯:家里遇到红白事举办宴席,一定会找有健康证的民间厨师,并到当地食安部门备案,灶具也会像宾馆一样消毒杀菌。这一改变,得益于市场监督管理局淀山湖所创新工作举措,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
农村家宴是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众多亲朋好友交往聚集宴饮的重要方式。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家宴聚餐活动呈次数增多、规模增大的趋势。记者从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今年5月,为切实保障农村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由群众自发组织、在非餐饮服务经营场所举办,一次就餐人数在50人以上的家庭婚丧嫁娶、乔迁祝寿、子女升学、节日庆典等各种农村集体聚餐活动实施重点管理。管理要求举办者和承办者之间、承办者和厨师等加工制作人员之间应通过签订食品安全协议的方式,明确、细化各自食品安全责任;健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将农村集体聚餐的管理纳入区镇对行政村(社区)年度考核;实施农村集体聚餐的登记备案制度,强化民间厨师管理,每年民间厨师体检、培训率要达到100%,建立农村集体聚餐民间厨师“黑名单”制度,对无健康证明、培训证,未按食品安全规范操作的民间厨师纳入“黑名单”管理。同时,还鼓励农村集体聚餐举办者和承办者购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聚餐示范点。
在淀山湖,大约有20名民间厨师,有的厨师厨艺精湛,需提前一年才能约到。为做好农村家宴的安全监管,市场监管局淀山湖所积极落实新规定,陆续为民间厨师备案,并办理健康证,同时还为每个村配备两名信息员,现场指挥家宴信息备案,审查菜单、索票索证。“新规定实施后,虽然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量增加不少,但通过我们的宣传和服务,切实提高了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为农村食品安全撑起了一把保护伞。”淀山湖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