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震惊中外的重大发掘
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探寻郭姓宗族的起源之地
传承灿烂辉煌的郭氏文化
本书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记述了三门峡虢国墓地和虢国都城上阳城重大发掘的全过程,通过丰富的出土文物再现了昔日虢国的英武、辉煌和繁华,系统讲述了虢国为创建和捍卫周王朝写下的壮丽篇章。同时探寻了郭姓的起源,从“虢”到“郭”的演变过程以及郭姓氏族的迁徙与发展,是一部研究和传播郭氏文化的珍贵史料。
目录
第一章 迷雾中的虢国
第二章 炮声中的探寻
第三章 枪口下的秘密
第四草 震惊中外的发掘
第一节 一号虢季大墓
第二节 九号虢仲大墓
第三节 虢国都城上阳城
第四节 虢国博物馆
第五章 再现历史辉煌
第一节 中华第一剑
第二节 周礼的典范
第三节 君子崇玉
第四节 战车上的王国
第六章 郭姓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郭姓的根在三门峡
第二节 郭姓的迁徙发展与名人
第七章 虢国史话
第一节 虢国始祖
第二节 周王朝卫士
第三节 南征淮夷之战
第四节 虢文公阻谏
第五节 烽火台下的悲歌
第六节 再登王室卿位
第七节 虢公临危保主
第八节 入晋锄强扶弱
第九节 平息王室之乱
第十节 悲壮的谢幕
【延伸阅读】
春秋时期,社会剧烈地动荡分化,随着贵族世袭特权的崩溃,奴隶从桎梏下解放出来。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也获得了人格的解放空间,多数子民开始有了姓氏。虢人迁徙瓜衍,正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那时候奴隶农奴是资本,子民百工是财富,地域开拓要靠奴隶,城邑建设要靠百工。《史记·郑世家》有“东徒其民洛东”,《路史·国名记》有“序迁子民阳曲”等记载。为了争夺“卫士五百家”,赵氏族人赵鞅与赵稷,竟然兵戎相见,血战四年。晋国既已灭虢,自然不能舍弃虢国子民,便迁徙他们到晋的北部去戍边。
《史记·扁鹊列传》索隐缚玄说:“……虢后改成郭,春秋有郭公,盖郭太子也。”扁鹊是春秋晚期人,其距灭虢已百二十年。张淮银、李增劳《说“虢”》认为:“虢改郭当在晋灭虢后,此时一部分虢人逃出,将国名之虢改为姓氏之郭,应是顺理成章之事。”
在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进程中,有的族群兴旺发达,有的则销声匿迹,这与族群的产生及成长环境有关。郭氏源于一个诸侯国民的改姓,作为一个国姓族,自然形成一个大族群,对后世也会有较大的影响。在虢国旧址三门峡,有“郭村、郭家坡、郭家沟、郭家寨、郭寺园头”等村庄。郭寺园头距上阳遗址仅三公里,尽管这里已无一户郭姓,但文物局前局长许永生认为:该村应为“郭氏源头”讹传而来。在老局长提议下,现已改为“郭氏源头村”。在三门峡南部的卢氏,有虢山、郭村、虢台遗址。虢公丑出奔京师后,被安置到与虢国有婚缘关系的苏国,苏国在温县一带,至今仍有虢亭遗址。
赵简子开拓晋阳后,郭氏很快与赵氏结缘。从赵简子师东郭,到赵王迁与郭开、郭纵,郭氏进入了赵国核心圈,垄断了赵国的冶铁业……。这种关系一直绵延了二百余年。除了因虢为郭的人群外,还有单脉传承的郭氏,晋献公的大夫郭偃,是《左传》最早出现的郭氏。《韩非子·内储说上》的南郭,《左传·成公二年》齐的使者南郭,都是战国及以前的郭氏。到了汉朝,郭嘉、郭淮、郭泰、郭璞,郭氏已成为知名度很高的重量级人物。到了唐朝,出了汾阳王郭子仪,其家族“一门四世为将,一女五朝恩宠①”,郭氏发展到鼎盛时期。
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为将军郭瑁撰写了碑文,《元遗山卷》第二十八《广武将军郭君墓表》有:“唐以来,忠武王之子孙散居汾晋间,不见于谱系而得之传承,君盖基苗裔也!”这里也道出郭氏苗裔散居汾晋地域的事实。
在汉字粗浅分类的古代,县与悬、田与陈、红与工、虢与郭,这些毫不相干的字成为通假字,现已无法理喻和释疑。虢、郭为通假字,同一地名还见于两个版本,《左传·昭公元年》作“虢地”,《谷梁传·昭公元年》作“郭地”。唐人林宝《元和姓篡》载:“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或曰郭公。”《公羊传》直言说:“虢谓之郭,声之转也”。
从三门峡到汾阳,从虢仲虢叔到郭子仪,一条崇虎尚武基因的血脉在流淌,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传承。“虢”作为一个古文字,它已存在三千余年。它曾以徽标的力量,鼓励军队奋勇向前。又以图腾的形式,催发了虢人的心灵和勇气,使虢国的科举水平遥遥领先于华夏各国。如今,它又成为勇敢与智慧,勤奋与拼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