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新闻热点 >

锦溪探索“农场+支部”党建模式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6-06-23

6月20日清晨,锦溪镇袁甸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们已忙碌起来。经过近日的辛勤劳作,袁甸村1680亩水稻的栽种工作已接近尾声。干活的人群中,一个开插秧机的女同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打听,原来她是村妇女主任陆雪花。熟练操作插秧机的陆雪花皮肤黝黑,裤管上都是烂泥。

2014年,袁甸村建立了新型合作农场模式,村民流转土地成为股东,全村的干部和部分村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和村民们共同劳作,陆雪花和其他村干部听到了他们平时听不到的声音:比如有村民对农房翻建有疑问,有村民对收成有担心,有村民质疑年轻村干部不懂农业等,当然也有很多村民夸土地平整后整个村庄的生态环境变好了,很开心。“碰到一些棘手事情,村干部们就在田边现场办公,群策群力把问题解决了。”袁甸村党支部书记胡三伟说。

过去,农田在大农户手中,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少了田间地头的直接对话,一些新农村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解决得不够及时。为此,锦溪在推广新型合作农场过程中,积极探索形成了“农场+支部”的基层党建方式,党员干部与村民上下一条心,拧成一根绳。比如在锦溪镇长云村,农忙时村里的8名村干部,除了留守村委会的两名年轻大学生村官,其余干部都和村民一起劳动。村干部、村民集中到农场,使这里变成了流动的党支部。该村还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党组织,积极搭建干群融合平台、群众参与平台、干群交流平台。“许多民生话题变成了田间地头的家常话,老百姓怎么想的,我们要怎么做,聊起来心平气和。”长云村党支部书记於家金说,自己一直想要建设的“和美长云”,正逐渐变为现实。

好的干群关系成为生产力,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群众收入水平显著提升,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镇村级集体总收入从“十一五”末的5292万元提高到了9500元;广大农村青年特别是进村大学生主动参与农业学习、实践和锻炼,这也为锦溪农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良好基础。

 

    新闻热点

    娄勤俭寄语南通:要努力成为沿海崛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