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两只手各捧着一颗心,两颗心相连相映,市民政局“惠民善政”机关服务品牌以简洁生动的图案表达出“一心为民”的理念和内涵。2012年和2014年,“惠民善政”分别获三星级和四星级机关服务品牌称号,2016年2月获评五星级机关服务品牌称号。
从2016年起,市民政局机关服务品牌“惠民善政”的logo多加了五颗“心”:用心知民情、耐心解民惑、热心解民忧、倾心谋民利、全心为民生。
实行社会救助“一门受理”,推动“慈善公益圈”15分钟即达,让贫弱者“呼”即有应;推动社会化供给,实施 “医养结合”,养老改革稳步向纵深推进;推进社区治理“招社引智”,引进多元共治主体……在一项项推进有序的民生工程、一个个落地有声的保障措施中,市民政部门与百姓携手编织了一串“连心结”。 2016年1月,昆山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江苏省现代民政示范市”。
基本民生保障兜底有力 均等化理念实现新突破
只需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点点鼠标,市民是否符合救助标准便一目了然。5月24日,在市民政局救灾救助科,工作人员打开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对一批困难帮扶对象进行身份确认和信息提取。
不漏掉一个需要救助的人,不多给一个骗取救助的人,掌握居民家庭真实经济状况是避免虚报瞒报的基础性工作。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借助大数据,将全市城乡低保、五保、无业重度残疾人、临时救助等困难对象的个人收入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历年救助情况等信息送上“云端”,在实现无纸化信息存储的同时,实现多方共享、快速流转和精准救助。
均等化理念织牢一张基本民生保障网。4月份,《昆山市临时救助实施细则》出台,与以往不同的是,我市首次将在昆连续参加社会保险不少于12个月以及连续稳定就业不少于6个月的非本市户籍人员,或在本市稳定居住不少于6个月的非本市户籍人员纳入临时救助范围。
百姓寻求社会救助不仅有门可进,而且进一个门就能办好。2014年开始,全市11个区镇建立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一窗式”服务窗口,市救助联席会议办公室持续推进区镇社会救助“一表登记、一窗受理、协同办理”平台建设,确保困难群众“有呼必应,有呼即应”。
慈善组织是社会救助力量和基本民生保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建设和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市民政部门积极拓展福彩公益和慈善事业参与社会救助,形成以市级慈善捐助义卖中心为示范,以慈善课堂、慈善工厂等基层公益服务平台为载体,整合“益”资源,推广“善”文化,实现市、区镇、村(社区)三级综合性慈善组织全覆盖和联动发展,打造15分钟“慈善公益圈”。
在此基础上,加大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全国试点建设,实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营造现代公益“大慈善”发展新生态。
真诚浇灌鲜花,汗水育出硕果。我市荣获“第二届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蝉联“全国慈善透明榜样”以及城市综合排名最高奖项——“中国城市公益慈善七星城市”。
养老改革驶向深水区 社会化供给多处破冰
没事的时候,锦溪镇周家浜村周阿婆就喜欢去村里刚开的日间照料中心看看电视、喝喝茶、读读报纸,傍晚回家的时候,可口的饭菜已经送上了门。5月初,周家浜村日间照料中心正式运营,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活动场所的同时,向62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中、晚餐送餐服务。“选址时我们经过了充分考察和精心的设计。”锦溪镇民政助理徐家根表示,日间照料中心紧靠村卫生服务站,方便为老人提供“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并且将村级“五彩益家”设立在中心内,以便孵化更多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凝聚更多为老服务社会资源。
养老是事业,也是产业,社会化供给助推养老改革多处破冰。市民政局积极探索PPP模式,推行民办公助、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除2家“虚拟养老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实现社会化运营,3家民办护理院实现“医养结合、护养融合、乐养和合”外,各村社区也在积极探索以承包、联营、合资、合作等“招商引资”方式深化、优化、细化养老服务。目前,全市近20家日间照料中心实现社会化运营。
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我市建成市、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形成服务面上覆盖全市、线上互联支撑、点上评估科学“三维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格局。
在高新区,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第一个“吃螃蟹”,实现运营机制市场化;在周市和锦溪,老年护理中心应运而生,率先试水实现医养融合深入化;在淀山湖,依靠民间资本,农民的闲置房变成了一栋栋舒适的养老用房,“离家不离村”的养老理想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社区治理引进多元体 标准化管理齐心给力
一张报纸阅尽天下百态,七嘴八舌共议大事小情。5月下旬,一场“读报分享会”在周市镇睦和社区“乐龄馆”如期举行,居民们在信息分享中交流感情,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睦和社区引进扶老、助少、育幼等十余家专业社会组织,孵化“读报爱好者队”等近20家社区社会组织,共同推进社区不同主体善能善治。
社会组织遍地开花,也让社区自治有了底气,睦和社区是我市探索“三社联动”“协商共治”的一个生动缩影。2012年开始,我市连续开展四届公益创投和三届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活动。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登记注册社会组织900余家,社区备案社会组织近千家。
公益创投蓬勃兴起,“创客”纷纷破茧,规范化管理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各社会组织的能量。我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批导向政策和“六个文件、五个指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拓宽社会组织发展空间,引导社会组织规范发展。
此外,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引进专业力量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器、率先开展公益创投活动、率先试水招投标工作“三个率先”基础上,建成昆山市公益创新中心,并启动昆山社会组织网络信息交流系统,探索建立民间公益智库,搭建全市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公益资源汇聚平台。
“社区不是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标准化还体现在最基层的社区管理上。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村社区减负增能工作的意见》,明确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职责和协助市级部门工作事项,为327个村社区减负,对可以“装什么”有了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