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新闻热点 >

共融发展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6-07-11

粉墙黛瓦的楼宇、岸柳拂水的小河、宽阔洁净的林荫道、挂满桃李的果园,还有草坪、花园、亭榭、韩世忠纪念馆……千灯镇歇马桥村,这个相传因抗金英雄韩世忠“立马而成”的古村落,在盛夏时节散发着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让人真正体会到现代化“新市镇”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生活。而就在歇马桥村的不远处,现代化的居住小区星罗棋布,大润发超市里客流如潮,千灯公园内欢声笑语……

“不仅是千灯,从城区到周边区镇,都是宽阔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现代化的厂房,还有公园、学校、公共服务中心……在昆山,城与乡的界限是模糊的,城与乡的时空距离是很短的,城与乡居民的生活是同质的。”这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无数来这里考察、游玩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近年来,昆山通过一系列创新的制度设计,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以八个方面一体化为抓手,深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统筹资源配置

城乡空间产业有序融合

“城乡发展一体化,本质上是要对城乡资源要素进行一体化规划、布局、使用,这既是一次城乡各种要素资源的深度重组过程,也是一次城乡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过程。”昆山的决策层有这样一个共识——城乡发展一体化成功的关键在于,让农村拥有更多的发展资源,而不是牺牲农村来换取城市的过度扩张。

漫步花桥国际商务城,只见蓝天白云下绿草如茵,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气派非凡,轨交11号线奔波往返于花桥与上海之间,国际学校、国际影城、大型邻里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应有尽有,这里已然是一座具有浓郁国际化色彩的现代化新城。几年前,昆山人在花桥成功开辟出一个服务全球的“金牧场”,形成服务外包、金融后台、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等四大主导产业。随着花桥国际商务城的开发建设,3万多原住民也通过“双置换”“双集中”住进现代化小区,融入城市,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一个小镇建起一座国际性商务城,诠释了昆山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追求。

近年来,昆山在加快推进动迁房建设,让农民融入城市、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同时,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四规融合”的要求,形成布局合理、层级分明、职能明确、特色鲜明的镇村体系和城乡空间格局,促进城乡之间、城镇之间、村村之间各有特色的发展,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

记者在位于花桥国际商务城北面的天福村看到,这里河网纵横、沟渠交错,沃野良田呈现出勃勃生机,一派江南“鱼米之乡”的旖旎风光。2012年,昆山明确120个条件较好的自然村落长期保留,为昆山这座现代化新城添上生态和人文底色。

推进“五有工程”

城乡百姓共享民生幸福

早晨6点起床,吃过早饭后与一帮老兄弟聊天,9点回家做饭,10点吃完午饭后去老年活动中心活动,下午5点准时回家,晚上7点上床睡觉。这是84岁老人马云华在千灯善老中心的作息时间。虽然一个人生活,可是马云华并不觉得孤单。“生活在这里的老人都有养老金,生病也有医保,出门坐公交还免费,这样的生活感觉幸福、安全、自在。”马云华开心地说。

老人的由衷称赞,源于昆山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吝成本。

近年来,昆山累计建成300多个城镇及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覆盖城乡、惠及全民,使广大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在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安全等诸多方面,享受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昆山在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征地补偿等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推进各项社会保障城乡并轨,消弭福利“沟壑”,让百姓共享“发展阳光”。2013年,我市又深入推进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民生幸福“五有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均衡化、优质化,使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更趋一致,让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截至2015年底,昆山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3.47岁,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55人、病床位数4.02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0.9张。

城乡一体化,最大的变化不在经济,而在人的思想。提高文明素质、改变生活陋习,都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昆山以提升人的素质为核心,更加关注群众精神内需。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公共环境整治、公共秩序维护、志愿服务提升、文化环境净化、社会氛围宣传“五大”行动,提升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域化实践,打造“道德之城、乐仁昆山”,通过建设功能齐全、生态宜居的农民新型社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建设美丽镇村

城乡居民共建美好家园

巴城镇绰墩山村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村,小桥、绿树、鲜花、荷塘、碧水、雅景相映成趣,景色宜人。一排排粉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隔水相望,颇有一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蕴。

“绰墩山村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靠近年来的建设、保护、改造而成的。”绰墩山村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绰墩山村先后投入1500万元用于人居环境建设,对农村环境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还建设了多处公园、停车场、篮球场等,像城里人一样,农村居民休闲、健身有了好去处。该村还利用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在村子河道里设置了生态拦污格栅,建设了生态立体浮岛,铺设了排污管道,实现了生活污水100%集中处理。河道内还种植了并蒂莲、睡莲、水竹等水生植物,既美化了河流,又净化了水质。

近年来,昆山市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结合“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让原本秀美的江南乡村焕发出更加清新的光彩。

“现在,农业是我们的生活,也是城里人的风景,每个周末都会有很多城里人到我们这里来采摘、游玩。”张浦镇姜杭村负责人指着村里的田园风光笑着说。姜杭村是昆山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通过多年精心打造,不仅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得好,而且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得到极大改善。2013年,姜杭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

 

    新闻热点

    娄勤俭寄语南通:要努力成为沿海崛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