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昆山市首席医师、医学学科带头人,是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带领着一支与时间赛跑的“救心”团队。他在昆山率先创立急性紧急梗塞急救绿色通道、成立胸痛中心、探索省内“双向转诊”新模式、建立胸痛微信群,让这条“救心”之路越走越畅。他就是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刘庆军。
35年来,刘庆军凭借一股“拼命三郎”精神,与死神抢时间、比速度,成为数以千计患者的“救心”恩人。
线上线下
救援创造生命奇迹
7月4日上午9点55分,一位患者突发胸部剧烈疼痛,被紧急送到陆家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当时,患者脸色苍白,剧烈胸痛伴心悸、气促,医护人员见病情危急,立刻对患者的身体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并将患者的心电图传输到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刘庆军微信上。刘庆军看过信息后,确诊患者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立即启动急性胸痛患者转诊绿色通道。1小时后,这名患者在刘庆军等医护人员的救治下,冠状动脉终于打通。
从陆家医院首次接触病人到手术结束,整个救治过程仅用了81分钟。刘庆军说,这种病情如果按常规处理,要先送到医院挂号,然后再急诊、会诊,而很多时候患者的生命是等不起的。
“早一分钟开通血管,就能早一分钟挽救病人的生命。”去年9月,刘庆军发起成立胸痛中心,联合医院心内科、急诊科、肺病科等多学科共同协作,通过120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基层医院与胸痛中心的密切配合,建立院前、院内、出院后一体化、无缝衔接的急性胸痛救治体系。同时,还建立了由全市各区镇组成的10余个胸痛中心网络医院微信群,方便大家交流。
真情服务
架起医患“连心桥”
“我想活下去!”“请救救我妈妈!”7月3日凌晨,89岁的老太太陆大妹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家人以最快的速度将老人送到医院胸痛中心。因为是高龄患者,按照医疗原则,医疗决策需要家属的参与和尊重本人的意愿。面对老人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家属期待的目光,刘庆军为老人实施了手术。
手术十分成功。但由于老人年龄太大,术后突然出现休克症状,医护人员立即与老人家属进行沟通协商。得知老人情况后,家属不但没有埋怨医生,反而告诉他们会全力配合。消除顾虑后,刘庆军和医护人员全力投入到抢救中,终于把老人救了回来。“作为医护人员,我们非常感谢老人家属的理解配合,家属的信任是我们工作的动力!”谈起这次救援,刘庆军非常欣慰。
心血管科的工作非常辛苦,介入手术简繁不一,时间长短不定,风险高、责任重,随时都有术中抢救的可能。有时一天十余台手术,从早8点一直做到第二天凌晨,刘庆军都要全程指导。技术上的优势、良好的服务态度,使他赢得了患者的广泛信赖,很多乡镇的患者都慕名而来。
“ 传帮带 ”
助年轻医生成长
按照惯例,每周三上午,花桥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医生都会陪同当地的患者来医院进行冠脉造影及PIC(冠状动脉介入手术)。7月6日上午9点半,刘庆军在导管室完成一例冠脉造影术后,接诊了一位73岁的患者。这已是医院与花桥人民医院开展“双向转诊”以来的第20位患者。
导管室里,一边是三名心血管科的主刀医生在手术室从容操作,另一边刘庆军紧盯着屏幕观察血管造影,并通过话筒及时给出手术意见。半个小时后,主刀医生成功完成冠脉造影术,患者一切正常。此时的刘庆军十分欣慰,因为在他的带领下,科内几名副主任医师均可独立开展心梗救治手术,达到国内大型心脏中心的水平。
刘庆军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院,之后从济南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进入市中医医院,与心脏学科打交道三十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努力开展心脏介入手术,科室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急性心梗急诊PCI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冠脉内超声检查等技术均为昆山首家开展的技术。去年,他还完成首例三维“绿色电生理消融”室速、室早介入手术,为科室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如今,市中医医院心内科在他的推动下已成为苏州市重点专科(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