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转身、踢腿……10月8日,在花桥经济开发区徐公桥社区排练大厅,10名听力、言语和肢体残疾人在昆山柔力球协会老师的专业指导下排练新舞蹈,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徐公桥社区推进生活服务中心建设,连续两年以社区公益服务招投标的形式招揽优秀助残服务项目,从残疾人及其家庭实际需求出发,通过体育康复、专题讲座、个案关怀、精神慰藉、手工工坊等多种形式,让其生活更幸福。
这是花桥经济开发区推动社区服务社会化的一个缩影。花桥把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服务社会化工作的有力补充,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让社会组织更好地扎根基层、对接需求、展现活力。
在2015年以“入壳孵化模式”建设全市首家区级层面的“花桥经济开发区公益坊”,打造覆盖全区的扶持、发展、服务社会组织公共平台的基础上,花桥经济开发区还规划建设了1200平方米的公益创新实践基地,为全区各社区项目的落地和公益服务空间的延伸提供支持。基地内设“五彩益家”“社区社会治理论坛”“生活服务中心”“慈善超市”“老龄产业中心”“社区人才实训基地”六大区域,有重点、有方向、有规划地汇聚养老、社会治理、矛盾调处、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组织培育评估等专业领域社会组织,并通过社情民意分析,帮助社会组织进一步了解花桥实际情况,形成花桥社会公益服务“特区”。
在此基础上,花桥经济开发区以聚福社区、集善社区、绿地社区为试点,建设社区层面的“五彩益家”,有效整合社区、社会和社工资源,以“画一个同心圆、筑一个幸福家”为自治模式,为社区量身定制服务“套餐”,让社区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建立起“机制共建、义务共担、资源共享、实事共办”的社区共享共治模式。
花桥是昆山对接上海的桥头堡,在社会治理方面积极借鉴上海先进经验,形成先行示范效应。花桥分批组织社区干部走进上海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龙三村等村和社区学习先进的居民自治经验,通过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创新培育了徐公桥社区“阳光助残工程”,聚福社区“三道门管理”,集善社区楼组自治“比邻社”“老爸爸聊天室”,花溪社区“乡里乡俱乐部”等一大批面向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专业项目,推动社区治理从以往依赖行政手段包揽,转向形成社会组织、社工、群众多元参与的共治格局。
众木成林,“筑一个巢、搭一座台、育一批苗”的社会组织培育模式“开花结果”。目前,花桥11个社区全部成立了社区民生综合服务中心,在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社会服务机构23家,其中4A级社会组织4家,并有全区备案组织达到116家,基本形成了以社区公共服务为主的“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