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www.ciftv.com)记者 顾宝军 通讯员张林伟报道;10月17日,在我国第三个“扶贫日”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白皮书里讲道;中国在减贫行动中,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扶贫机制创新迈出重大步伐,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基本权利的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在致力于消除本国贫困的同时,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先后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十二五”期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人减少到2015年年底的6000万左右,共减少了约1亿人。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又下降到4.2%,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造血”更胜于“输血”。扶贫不是“扶一把”贫困人民,而是扶植、扶助人民真正的脱贫。当前,社会各界人士及企业都是热衷与慈善事业,对贫困地区捐物捐钱,这都是我们社会所要弘扬的好事。然而我们要认识到单纯的捐物捐钱是无法让贫困地区的人民真正脱离贫困,只是能够暂时的解决贫困人民有饭吃,有衣穿。让贫困地区脱贫,我们所做的不只是“扶一把”,而是要扶植、扶助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繁荣。
实现脱贫首先就是中央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及政策倾斜,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贫困地区通道,完善贫困地区教育、医疗等设备设施。号召鼓励企业及个人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建业,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特别是山区产业开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及当地土特产加工等。其次要继续深化农业改革,对农田要加快推进“大包产”到户,相关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实行科学种田,机械化种田。其三;做好重点贫困地区的“点对点”帮促。政府机构、国家大型企业及社会各界建立一对一结对,完善脱贫扶植、扶助工作项目,制定时间表,阶段性目标值,要因时就事倒排计划,确保实现“对象”脱贫。
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中国过去曾经“一穷二白”,但是经过全国人民的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我们国家逐渐富裕强盛,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体。作为贫困地区人民,不能存在等靠思想,要有志气、有骨气、有勇气,要发扬出敢拼、敢闯、敢干的精神,更要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国家及当地政府要鼓励有志之人积极创业,在技术、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打造具有地方浓郁气息的精品产业。同时要选树出创业典型,以点带面,通过学、帮、带促进共同富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位贫困群众。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发展上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挑战。2015年11月27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然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到5年的时间里,中国要实现5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每年就是要减少1000万贫困人口,真可谓是任重而道近。
脱贫尚未成功,同志们更需努力。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咬定脱贫不放松”,坚定信心,苦干实干,坚决打赢扶贫战。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贫困地区真正的全部脱贫,人民都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