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苏州市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100个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开展扶贫转化工作,其中我市周庄镇、锦溪镇的5个村在列。如今一年过去了,“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工作开展得如何,为群众干了哪些实事,解了多少难题,这些情况牵动着很多人的心。近日,昆山日报记者走进“第一书记”所在的经济薄弱村,通过实地走访,与干群面对面交流,记录下“第一书记”驻村后的变化。今起本报推出专栏,让读者更多地了解“第一书记”。
2015年10月,时年30岁的昆山经信委科技质量科副科长李海雕被组织选派到周庄复兴村,开启了他“第一书记”的工作生涯,这也是昆山市所有选派“第一书记”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摸家底、找问题、谋思路,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立志为复兴村开辟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
初来乍到,复兴村村民收入差距大、生活环境差等问题摆在李海雕面前。从上任第一天起,李海雕就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普通村民,他吃住在村里,从村民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经常与其他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走访群众,摸清情况。他发现复兴村里的自然村祝家浜村没有一条像样的大路通向村外,几条小路坑洼不平,由此带来的环境及出行安全问题也很突出。李海雕召开党员干部会议,提出修路的想法,再进行不断走访,并通过公众号、召开听证会等听取各方意见,最终在全体村民中达成共识。路基夯实了,路面拓宽至4米,出行不再是难题。他组织村里的老年人体检,并定期举办健康讲座、为贫困家庭筹集救济资金、发动村里的民营企业家奉献爱心,建立村慈善工作站,推荐就业困难群众到企业就业……李海雕还主动挂钩帮扶因病致贫的几个家庭,不仅带着村干部去医院慰问,还通过网络平台募集了19万元治疗资金。
身为“第一书记”的李海雕始终把农村基层党建放在工作首位。他和村干部带头开展作风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查找自身问题,还建立了“澄湖畔”微信公众号,利用党建宣传栏、村务大喇叭、村民议事厅,探索搭建村级党建、管理、交流平台,及时与村民进行交流沟通。他开展村党员冬训,并定期开展培训学习等活动,强化对青年及在外经商党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还发展了预备党员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两名,为村党支部注入新鲜血液。
为了摘掉复兴村经济薄弱的帽子,李海雕千方百计与村干部齐心协力探新路。他看到村里6幢厂房的建设项目因为资金不足而无法启动,便和村干部多方筹集了1600万元,并与承建方协商分期付款,下决心把厂房建起来。6幢约8800平方米的厂房目前正在施工,预计今年年底可以完工。靠着厂房项目,村里预计可增收130万元。
挖土挖沟栽绿化、开电瓶车搬运违建垃圾……在李海雕眼里,只有融入群众,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把事情办好。在李海雕来到复兴村的一年里,祝家浜道路修整、美丽村庄建设、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形成、迁建村公共服务中心项目推进等一桩桩实事,都得到了村民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