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年底,从锦溪长云农地股份合作社传来喜讯,今年合作社探索实施的稻蟹共作、稻鸭共作生产模式初见成效,分别获得了4930元、3739元的亩均效益,为挖掘土地潜力,夯实村级经济增添了新动力。最高兴的莫过于入社的1820个“股东”,预计今年他们将可获得1050元/亩的股金分红。
富民,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落脚点。近年来,我市把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增收渠道作为抓发展促改革的工作导向,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创业就业、发展村级经济、织密民生保障网等有效举措,挖掘农民增收新潜力,开辟了增收致富的一片好“钱”景。
创业带就业,叩开“致富门”
百姓富,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体现。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更要看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988年出生的殷勤是土生土长的花桥人,现在的“头衔”不仅是昆山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还是昆卉生态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2010年大学毕业后,殷勤在我市一家绿化园艺公司打工。出于对绿化园艺的热爱以及趁着年轻搏一把的干劲,2012年殷勤毅然辞职创业。4年来,在小额贷款的扶持和她自己的努力下,公司逐步走向正轨,今年销售业绩预计可达300万元。“创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创业的队伍,实现自己的梦想。”殷勤说。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稳定和扩大就业,设立富民增收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劳动力技能培训,推进素质就业,提高农民就业质量。同时,充分发挥小额贷款的政策优势,鼓励广大农民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今年共向2341户贷款户发放小额贷款3.05亿元,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激发农民致富潜能。
来自市委农办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农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纯收入依然是领涨主力。2016年工资性收入预计增长10.11%,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4.35个百分点;经营性纯收入增长10.54%,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3.17个百分点。自2013年以来,人均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纯收入基本保持了10%左右的增幅,成为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增收动力和有力支撑点。
村强带民富,花开“别样红”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补齐农村短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村级经济是关键。
位于美丽阳澄湖畔的巴城镇东阳澄湖村,全村80%的农户从事大闸蟹养殖销售。近年来,在村级经济发展过程中,东阳澄湖村巧借“互联网+”快车,积极培育电商产业,全村180多家经营户在京东、天猫、一号店等知名电商平台开办了200多家网店。2015年4月,该村获评江苏省第二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成为昆山独一无二的“电商村”。今年东阳澄湖村村级经济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万元,比去年增加了2000元。
以村强带动民富,这在昆山已成为橇动农民致富增收的有力杠杆。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对发展村级经济提供建设留用地、培育经济强村和扶持经济薄弱村减免规费税收奖补等政策作出明确规定,对一村二楼宇建设、农村“三大合作”、农民创业物业载体项目建设等方面实施奖补。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498家,11个区镇均组建了强村公司,实现多村联合抱团发展。此外,我市还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市193家社区股份专业合作社全部完成了股权固化改革工作,折合股数45.7万股,量化经营性资产32.04亿元,保障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拥有、收益、继承的权利。
织密保障网,共富“有底气”
社会保障是最重要的民生安全网。近年来,在富民增收过程中,我市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持续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着力构建起以扶危济困、惠农政策为支撑的民生保障网,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福,为了让农村老人能够更好地颐养天年,我市不断完善农村基础养老机制,逐步上调农村基础养老金水平,农村基础养老金实现13连增,从2003年的70周岁以下100元,70周岁以上130元,调整至今年的510元至660元共6个档次 。此外通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引导农保缴费人员转移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多项措施,完善农村基础养老正常增长机制。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不少农民离开了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失地农民。对此,我市进一步加强对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昆山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和《昆山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实施细则》,明确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相关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富民,不能让一村一户掉队。我市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重点挂钩帮扶低收入困难群体增收,通过每年发放干股红利这一惠民工作,向农村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实施赠送干股红利1600元/户及800元/户,多渠道多方位发挥扶贫扶弱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通过不折不扣的社会保障政策,为百姓幸福生活“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