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昆山高新区召开全面推进争先进位工作会议,发出“争先进位”最强音;2月22日,昆山高新区请来中国科学院专家刘会武,详解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态势,并对昆山高新区争先进位工作提出建议。“比照标杆找差距,锁定目标再加压。”高新区列出短板清单、树立发展标杆、找准创新路径,“对标找差”夯实争先进位、创新发展根基。
从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排名来看,北京、成都、深圳、杭州等地高新区优势明显,苏州工业园、江阴高新区等寸步不让,而昆山高新区的万人拥有本科学历以上人数、内资控股企业万人当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人均技术合同交易额等指标存在明显差距,成为争先进位的明显短板。“昆山高新区经济体量大,也不乏创新动力,关键是要提升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增创发展内生动力。”刘会武建议,要打造高标准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探索互联网经济下产业培育新途径,从改革入手,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格局”。
推进高新区争先进位,全区凝心聚力、摸清家底、理清思路。日前,高新区制定“争先进位”“重点工作”两张分解表,领导干部人手一份,这是他们今年必须完成的军令状。
据了解,高新区将重点围绕“在2017年度公布的国家高新区排名基础上提升10个位次”的奋斗目标,认真对照评价指标体系四大类40项指标,比照标杆找差距,通过抓好辅导培训、开展主题讨论、构建联动机制、争取政策支持等工作,巩固相对优势指标、追赶绝对落后指标、提升中游靠后指标。
在“对标”中认清差距、激发动力,在“找差”中明确定位、精准发力。高新区将加快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战略项目,在高企认定、科技占财政支出、高新产值比重等指标上壮大优势;大力支持核心技术原始创新、重大集成创新、自主突破性创新,在发明专利授权、技术合同交易、研发经费占销售比重等指标上形成引领;瞄准产业链重点领域、技术链前沿方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在企业数量及投资增速、工业增加值率、企业利税等指标上补足短板;提升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在科技企业和技术服务出口、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外资企业商标及专利注册、科技金融发展等指标上形成突破。
“千斤担子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高新区提出,锁定2020年跻身全国高新区排名30位目标,今年力争全国排名提升10个位次。为此,高新区既要发挥优势创特色,形成特色、打造亮点,又要对标找差补短板,统筹兼顾补齐短板。同时实施项目式管理,制定严格的“时间表”“路线图”,做到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让督查“触角”跟着落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