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中医院那一位位‘生命保护神’,为我丈夫开通了生命绿色通道,将他那年轻的26岁生命从死亡线的边缘拉了回来……”日前,一封手写的感谢信被送到了市中医医院。感谢信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对该院医护人员及医疗服务的褒奖,折射出医患之间的深情与信任。
写信人是患者宋先生的爱人李女士。此前,宋先生因突遇车祸,被送至市中医医院紧急抢救。如今,他已离开市中医医院一月有余,正在周市康复医院进行治疗。那么,这封感谢信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丈夫惨遭工程车碾压,命悬一线
“脸色苍白,四肢冰冷,呼吸急促,昏迷不醒……”回忆起丈夫遭遇车祸的那一天,李女士仍心有余悸。去年12月25日上午8时半许,其丈夫骑电动车下夜班回家途中,突然横遭飞祸:被一辆工程车碾压,全身多处受伤,并陷入昏迷,被紧急送往市中医医院抢救。
检查显示:宋先生的双侧多发性肋骨骨折,两侧胸腔大量积液,肺部严重挫伤,最为严重的是骨盆骨折……病情十分凶险,不容乐观。闻讯赶来的李女士及其家人看到宋先生的样子,心如刀绞,悲痛万分。
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和爱人都来自安徽宿州,几年前来昆山工作,并在此安家落户,两人还有了一岁多的宝宝,生活正逐步走上正轨。可现在丈夫突遇这样严重的车祸,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一家老小的生活该怎么办?李女士越想越害怕。
医院开通绿色通道,与死神赛跑
“在我写这封感谢信时,不禁回忆起他在医院被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抢救的那一幕幕,感激之情抑制不住地汹涌澎湃、跌宕起伏。”李女士在信中写道。
事发当天正是周日,也是西方的圣诞节。接到120急救中心的“指令”后,市中医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并启动多科联合救治机制,除值班的急诊外科医护人员投入抢救外,胸外科、重症医学科(ICU)、骨科、麻醉、手术等科室的骨干医生,也放弃休息,从家中第一时间赶往医院,投入到抢救中。
胸腔引流,恢复病患的血压和心跳;一侧肺叶切除,排除危险……当天,从患者上午进入医院,一直到下午4点50分许,经过多番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患者除多处骨折外,内脏器官也都受伤,特别是肺部有严重的挫裂伤,伤口达十几厘米,非常危险,抢救差一分一秒,都可能导致病患死亡。”参与手术抢救的市中医医院外一科主任顾卯林说。
据了解,宋先生在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住了12天。其间,他也遇到过几次突发情况及个人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得到重症医学科(ICU)全体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和心理疏导,病情日趋好转。今年1月7日,他又至骨科接受治疗。此后一周,病情稳定的他在医院的安排下,被转至周市康复医院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寄情于笔尖纸端,共建和谐医患
“说实在的,心里想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太多,都不知道该先从何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外科顾卯林主任、重症医学科(ICU)黄兆林主任 、骨科徐锋主任以及他们的团队,麻醉手术室的医生护士们等,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投入抢救的医务人员,他们组成了最给力的医治团队,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在感谢信中,李女士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些她和家人想感谢的人。
李女士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和家人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及对亲人病情的担忧,在住院的日子里,他们没少给医护人员提问题、添麻烦。医护人员从来不愠不恼,总是不厌其烦、耐心地讲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让他们分外感动,也将一份感激深深地藏在心里。
经过一个多月的康复治疗,如今,宋先生已能站立起来。虽然站立时间不长,但对他和家人而言,不啻一个奇迹。激动万分的他们非常想把这份喜悦与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医护人员分享,所以就由李女士代表家人抽空写了一封信。“医德仁心,正是因为你们对病人的责任感,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令我们感激和敬佩。”李女士说。
这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也打动了众多医护人员。一位医生深有感触地说:“医患从来都是在一个战壕里对抗病魔的战友,医护人员的努力,给患者生的勇气和信心;患者的理解与支持,给了医护人员努力的动力。感谢这些可敬的患者与家属,在生命长河中,白衣精神永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