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活跃在基层,用心用情传递温暖;她们自强不息,撑起昆山发展半边天。即日起,本报推出“她能量,我们的价值观之身边”专栏,记录我们身边的女性、社群、家庭等,用其感人事迹鼓舞和引领更多的妇女为昆山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10年前,她是为西部困境儿童提供资助和服务的“格桑花”;10年后,她是致力于本地困境儿童服务的“爱心妈妈”。邹雪珍,昆山市琼花爱心助困服务中心创始人,一位爱洒鹿城,用真心、耐心呵护困境儿童的志愿者。
邹雪珍投身公益事业的故事要从10年前说起。当时,她就积极为西部困境儿童的成长提供资助和服务。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昆山人,她还关注昆山的困境儿童。2013年,她萌生了在昆创建爱心组织的想法,想为散居孤儿、被父母遗弃的孩子、监护缺失的孩子提供关爱和帮助。她的想法得到了市民政局、市妇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2013年7月,昆山市琼花爱心助困服务中心成立了。
中心成立初期,工作人员只有邹雪珍一人,所有孤儿和困境儿童的信息采集、家庭走访、问题汇总、记录整理,都由她一个人完成。慢慢地,和邹雪珍一同开展西部助学的志愿者陆续加入爱心助困服务中心。就这样,她们为全市29名孤儿和94名困境儿童建立了成长档案,记载了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个人喜好、身体状况等,并通过家访、电访、校访等,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整理归档。为了使孩子们接受更专业的咨询,邹雪珍还邀请心理咨询师作测评分析,同民政、妇联以及儿童教育专家,为处于困境中的孩子量身制定一整套成长陪伴计划。
邹雪珍心里明白,做好成长档案、陪伴计划只是其中的一步,每个困境儿童的成长都需要太多的耐心、呵护和陪伴。就这样,邹雪珍成了困境儿童的“爱心妈妈”:孩子生病发热,她就联系孩子爷爷奶奶一起送医院照顾;孩子学习跟不上,她就与老师沟通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孩子要转学,她就四处奔波帮忙联系……在她的关心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更加开朗、合群。邹雪珍说:“不怜悯、不溺爱是我们的原则,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在数不清的走访、奔波、帮助中,昆山市琼花爱心助困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越来越多,所帮助的困境儿童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截至目前,该中心拥有志愿者200余人,注册参加培训的达到185人。志愿者们与我市100名孤儿、90名监护缺失的困境儿童结对帮扶,仅去年就为全市困境儿童提供了累计8200多个小时的服务。
去年,在昆山市琼花爱心助困服务中心倡议下,昆山首家公益众筹实体店——“向日葵爱心烘焙屋”正式开业。这家咖啡烘焙屋既是一家爱心企业、社会企业,同时也是昆山困境儿童的家。咖啡屋经营所得利润的三分之一用于烘焙屋的运营发展,三分之一用于困境儿童服务项目,另外三分之一用于众筹股东分红。“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把公益的力量传递下去,把对困境儿童的关怀持续下去。”邹雪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