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这样高规格的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我感到非常光荣,同时倍添跻身世界医学科研前沿的信心和动力。”5月27日,盐城籍青年科学家侯晋参加全国创新争先奖励大会后,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7日在北京颁发,全国共有10个奖牌获奖团队、28名奖章获奖人和254名奖状获奖人获此殊荣。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0个奖牌获奖团队之一,盐城籍青年科学家侯晋作为该实验室的核心成员参加了奖励大会。全国创新争先奖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
侯晋出生于1982年,2000年毕业于盐城中学,考入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5年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博连读,2010年博士毕业,在第二军医大学留校任教,目前担任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转化医学课题组负责人。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教授的指导下,2011年,侯晋和课题组成员发现了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的新靶点,在肝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2014年,其作为第一作者和执笔人之一,在国际肿瘤研究权威杂志《CancerCell》(癌细胞)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我国在肝癌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揭示了通过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IG-Ⅰ)表达水平高低,可以预测肝癌患者对于接受干扰素治疗是否有效,为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尤其是干扰素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