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新闻热点 >

从北京东路到北京西路 南京老乡吴政隆出任江苏代省长

来源: 交汇点 发布时间:2017-06-01

  据交汇点报道,5月31日下午,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决定任命吴政隆为江苏省副省长,代理江苏省省长职务。会议接受了石泰峰辞去江苏省省长职务的请求。石泰峰已于4月26日调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2016年10月12日,吴政隆从山西调任江苏,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

  今年53岁的吴政隆出生于1964年11月,是江苏高淳人。从履历来看,吴政隆的求学从政经历都在江苏之外,而南京是他的出生成长地。1980年,吴政隆从高淳县漆桥中学毕业,远赴山西的太原机械学院(现中北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学习。回到南京工作,距离他离开家乡已有36年。

  在任职江苏省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7个多月后,吴政隆出任江苏省代省长。从北京东路41号的南京市委机关大院,到入主北京西路68号的江苏省政府机关大院,他面临着新的一次“转身”。

  曾主政万州、太原,善啃“硬骨头”

  主政南京之前,吴政隆曾先后在两地担任过“一把手”:一是重庆万州,二是山西太原。而这两地,吴政隆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在任万州区委书记期间,吴政隆工作最为棘手的工作是“三峡移民”。在2011年的离任感言中,吴政隆称“三峡移民”为“世界级难题”。

  时任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的吴政隆接待信访群众。

  万州是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重镇。三峡库区移民超过百万,其中万州便有26万之多,占整个三峡移民总数的五分之一,是整个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城市,城区的三分之一将在搬迁后淹没。

  “移民搬迁、城市功能恢复、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移民就业,一大堆难题摆在面前。”吴政隆当时这样对新华社记者感慨:2002年万州工业只占GDP的23.3%,远低于全国和重庆市。“如果工业上不去,产业支撑严重不足,就业等各种矛盾将更加凸显”。

  三峡移民,无疑是一个超级工程,这样一个工程,没有足够的魄力、实力和协调力,是难以在短时间内顺利进行的。库区移民难,安置就业更难。然而,吴政隆不仅圆满完成了三峡移民,而且通过抓产业发展促就业,使万州的失业率从20.1%下降到7.8%,完成了这一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历史任务。

  2010年,新华社以《失业率大降12个百分点的背后》为题的报道:“如今的万州,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由8年前的20.1%下降到7.8%。12个百分点的背后,是一篇破解库区移民从‘搬得出’迈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大文章。”

  2014年9月,吴政隆离开重庆,任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与刚到重庆万州时一样,吴政隆面临的同样是一个相当棘手的局面——政治上“塌方式”腐败、经济上“断崖式”下滑、社会矛盾爆发式增长。

  一年之后,太原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吴政隆自己将2015年称为“太原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2015年,太原GDP增长达8.9%,比2014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顶住了下行的压力,实现了逆势上扬;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7.6%和8%,新增就业1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1.67万贫困人口脱贫;新增优良天数33天,空气优良天气率达63%,较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

  主政太原期间,吴政隆主抓的一项重点工程就是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是太原多年来的“顽疾”,2014年10月,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到太原调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城中村存在的种种乱象,要求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给省委和全市人民一个交待。吴政隆多次调研太原城中村改造,参加城中村改造动员、推进会。他说,城中村改造一头连着民生和发展,一头连着反腐和作风,是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正风反腐的重要结合点和着力点,也是重塑太原市委班子、干部队伍、改革发展稳定“三个新形象”的重要着力点和“试金石”。

  时任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的吴政隆在太原市万柏林区后北屯社区调研城中村改造。

  太原计划五年时间完成城中村的整村拆除并同步改造,头两年完成一半,集中实施困难最大、矛盾最多的中环内为主体的85个城中村的改造。短短一年后,还是因为城中村,太原受到山西省委、省政府点赞,号召全省学习太原市在城中村改造中所体现出的积极作为、攻坚克难、依法办事、为民谋利的精神。

  新华社再次以《廉洁透明解难题:太原半年拆除30个“城中村”》介绍了太原城中村的改造成果,报道说“早在2003年太原市就已启动城中村改造,但受各种因素影响,11年间仅完成3个村的整村改造。” 而吴政隆主政太原之后的半年里,就完成了30个城中村的拆除工作,34个村启动拆迁安置房建设。

  回乡任职主政南京,提“6+1”目标

  2011年1月,时任万州区委书记的吴政隆曾经回到高淳省亲。吴政隆说,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稳步提升的经济实力、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幸福安康的人民生活,展示出了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勃勃生机。对此,他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并衷心祝愿家乡发展越来越好。

  而2016年10月回到南京主政,是他离开家乡36年后首次回故乡任职。此时吴政隆52岁,正值官员年富力强、有所作为的时期。

  和此前主政的万州、太原相比,南京作为全国经济重地、综合发展水平高的省份江苏的省会,所受关注程度不同一般。在发改委2016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南京被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唯一的特大城市,地位仅次于超大城市上海。

  在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南京也处于重要位置。2016年9月21日,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南京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进行专题调研。他强调,必须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围绕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建设“黄金水岸”,优化产业和城镇布局,扎实推进沿江生态长廊建设和江苏沿江地区新一轮发展。

  吴政隆履职不到一个月,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吴政隆作市委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南京未来五年“6+1”的奋斗目标:“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业结构显著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民生福祉显著增加,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党的建设显著加强。

  在中共南京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吴政隆作市委工作报告。

  “扎扎实实办好民生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高满意度。”吴政隆说,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新起点,没有终点站。

  吴政隆对南京未来经济发展信心十足,同时也点下“新考题”,期待南京“破题”之日。“南京的优势很多,但只有科教优势最突出:大学科研院所数量在全国只排在北京和上海之后,人均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吴政隆直言:关键是,南京科教优势的“势能”如何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

  “我给南京点个题,在社会环境和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做好‘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篇大文章。”吴政隆笑言,这篇“大文章”才刚刚点题,还远没有“破题”,“破题之时,我相信南京发展的后劲更足,优势更明显,在全国会有更大的影响力。”

  吴政隆与南京高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亲切交流。

  2016年11月,《南京江北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获省政府批复,正式启动实施。江北新区是国家级新区,位于南京市长江以北,由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构成,总面积2451平方千米,占南京市域面积的37%。吴政隆对江北新区寄予厚望,在调研中曾表示:“江北新区在全省、全市的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潜力巨大,要深刻认识党中央、国务院设立江北新区的重大意义,努力成为全市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作为地方主政官员,关心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工作,也必须是重中之重。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16年11月5日,吴政隆在主持召开民生工作专题会时这样说。他在会上强调,要抓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民生工作,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计划,更加关注关爱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到任一个月内,吴政隆多次深入民生项目调研。2016年10月15日,吴政隆深入社区、养老机构、棚户区改造项目现场和保障房片区调研。国家扶贫日前一天,16日下午,吴政隆深入六合区,慰问低收入农户,调研扶贫开发和农业工作。20日,吴政隆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直以来,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房价问题备受关注。2017年的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落实稳控房价措施,扩大供地规模,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南京市两会上,吴政隆也发表了到任南京后第一个关于楼市的公开言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抑制房地产泡沫,防止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为各项事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古城保护和城市建设,也是吴政隆的工作重点。到南京工作后不久,吴政隆就来到中华门,登上城墙,详细了解城墙的历史以及修缮、保护情况。他说,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明城墙见证了这座古城的兴衰荣辱,彰显了厚重大气的城市特质,是古都南京重要的文化地标,一定要倍加珍惜、精心呵护。

  在城建精细化管理上,吴政隆曾在南京市两会上追问有关部门,引发了媒体关注。

  “玄武大道整修是哪个地方负责?”吴政隆说,“之前我走玄武大道,前一天跟我说路已通了,哪知道车开到那里不能走。后来才发现,一根电线杆倒在地上,拦住了路。这可能是市政部门的事儿,也可能是建设部门的事儿。但由于部门间的协调沟通不到位,路堵上了。”他表示,今年城建工作量很大,每个环节都要更精细化,部门间保持沟通,用最短时间出最高效率工作。

  担任省政府主官,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

  在南京主政半年以后,吴政隆正式入主江苏省政府大院,与比他早几个月到江苏工作的省委书记李强搭班。

  李强任江苏省委书记以来,已经赴基层80多次调研,跑遍了江苏的东南西北。而省会南京,因科教和企业资源较为聚集,是李强调研频次最高的设区市。李强在南京先后调研走访20余次,吴政隆也多次陪同参加,足迹遍布江北新区、高校、企业、街巷等,也足见李强对南京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支持和重视。

  李强在江苏密集调研的背后,是对江苏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深度“把脉”。在去年举行的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李强作了做题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报告。“创新”与“富民”成为了李强为江苏转型发展提出的两个关键词。

  主政南京期间,吴政隆在基层调研时,多次提出南京要在“两聚一高”实践中当好排头兵。

  去年12月1日,吴政隆作为省委宣讲团成员,就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在南京市委党校作宣讲报告。他强调,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省党代会的精神内涵,南京作为省会城市,要切实肩负起新的重大使命,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在聚力创新、聚焦富民上求大突破、见大成效,打开发展新天地,展示全面决胜小康的过硬成果。

  就在5月24日,吴政隆在主持召开各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两聚一高”和“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奋斗目标,抓好产业转型升级、保障改善民生、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文化建设、改革开放、民主法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各项工作,确保上半年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而从南京市委书记升任江苏省代省长,也意味着吴政隆将从全省层面,继续推进江苏“两聚一高”实践。

  从重庆万州,到山西省会太原,到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重镇江苏的省会城市南京,再到江苏省政府;

  从重庆万州区长、区委书记,到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到江苏省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再到江苏省代省长;

  从主政直辖市的一个行政区,到内地一省之省会,到长三角城市群中唯一的特大城市、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重镇,再到江苏省政府主官。

  用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来形容吴政隆的任职路径颇为贴切,江苏各界无疑都对这位老乡寄予了新的期许。

  交汇点记者 王拓

    新闻热点

    娄勤俭寄语南通:要努力成为沿海崛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