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平方公里范围内共计218条河道,昆山高新区内水系发达、水网密布,但黑臭水体给人带来不悦的感官体验,直接影响市民生活。如何治理一条河道,管好一片河湖?高新区推行多级河长制,健全“管委会—职能部门—村街道”三级管理网络,78名“河长”领衔河道治理。
在日前召开的高新区全面落实“河长制”动员大会上,“河长手册”人手一本,每条河流都有一张“身份证”,上面标明“河长”的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与其相对应的是,每条河流确定一个联系部门和一名联络员,层层落实“一河一长”职责,承担水资源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大职责”。目前,全区218条河道河长都已排定,责任人一直延伸到街道社区、行政村,管理范围扩大到村级河道,工作面覆盖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
隶属民营圩区域的十号河,长约310米,向东与团结河相连,向西与小河岸河相连。高新区台服办主任陈煜“上任”河长,主要负责十号河日常管护,只要有人指出问题,他就必须协调相关部门给出反应。同时,高新区建立了“一河一策”方案,计划投资约5300万元对河道进行整治。“此番对症下‘药’,正是为了让治水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新区水利站站长陆益明说,在建立“一河一策”过程中,由“河长”带领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每一条河道的水质现状和水质改善规划目标,开展河道排污口等污染源的调查排摸工作,将河道信息全面登记造册,建立河道“个性”档案。
黑臭河道治标在河内,治本在岸上,高新区还推进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坚决淘汰“三高一低”环境影响企业,对污染企业做“减法”,为河道生态做“加法”。
“‘河长’不是职务是任务,不是荣誉是责任。”现已在高新区成为共识。“河长”走马上任后,高新区健全“一河一考”制度,明确考核内容,包括人员、责任、机构、经费落实,工作制度建立,主要任务完成,失职追责等内容,根据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行差异化考核,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