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歪果仁’。”是的,你没看错我也没唱错。这些年来,有这么一群“歪果仁”小伙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中国的城乡,用手中的镜头“触摸”中国的魅力。组织起这群小伙伴的 ,是已经进入了第七年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7年来,共有来自41 个国家的405 名外国青年参加了这一计划。
没错,今天零时差工作室带来的正是“点赞中国”第二期。
从想象中国到走进中国
“你们怎么会有这么现代的机场?”当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一名美国大学生禁不住问。7年前的这一幕,让“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的黄会林教授记忆犹新。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国际性中国文化体验项目。从2011 年至今的7 年间,来自新加坡、泰国、印度、美国、英国、俄罗斯、捷克、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41 个国家的405 名外国青年参加了该项目。
尽管今天的地球越来越“平”,但从想象中国到走进中国,不仅要跨越大江大海的阻隔,更需要缩短心与心的距离。“看中国”资助那些从未到过中国的外国青年作为主创,在中国大学生的协助下拍摄短片,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中国,用镜头记录他们的故事。
对这些年轻人而言,中国之行是一场发现之旅。从时尚现代的北上广到中国西部的甘肃、宁夏,从中国东北到云贵川,再到两湖两广,所见所闻不断刷新着这些年轻人的观念。他们为全世界青年寻找着答案: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模样?当下的中国有怎样的魅力?
“ 一定要亲眼观看、亲手触摸中国”
透过“看中国”,外国青年寻找着自己眼中的中国故事,也寻找着故事中超越语言和信仰、最为心灵相通的部分。
“电影是最好的交流工具之一,俗话说,一幅图片胜过千言万语。无论我们拥有何种文化和传统,我们都可以通过影像看出人物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听出语调或者语音节奏,沟通因此变得容易。”来自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的安娜亚娜·斯托科维克,经常行走世界拍摄纪录片,却爱上了云南,“云南乃至整个中国看起来都像一幅印象派的画作,边界模糊,色彩大胆,细节隐秘,整个画面和谐而漂亮。我能站在这幅画卷中欣赏它,这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令我激动不已。”
以色列大学生丹尼尔·宾斯特德在西安遇见了中国书法。他想探寻在互联网时代中国人仍在坚持手写的价值。西安一位书法家为丹尼尔写下“和气”两个字,他仔细观察、努力理解这横平竖直里蕴藏的中国哲学,“最终我读懂了中国书法的美,不仅在于写下的字句,而且是蕴含在手腕的每一个细微动作”。
“改变我们看世界的角度”
“难以置信! 真是飞一般的感觉!”从湖南省的岳阳汨罗到长沙仅需18 分钟,高铁一路飞驰,罗马尼亚大学生科德雷亚·安德瑞高声赞叹。5 月22 日,他在汨罗结束了“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短片拍摄,乘坐高铁返回长沙。当听到“长沙,到了”,安德瑞一脸的惊讶和兴奋。
不仅是高铁,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汨罗江畔龙舟竞发、湖南各项非遗传承……这一张张湖南对外开放的名片,已经成为这些外国青年认知湖南的窗口。10 多天来,来自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的10 位青年脚步不停,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眼中的湖南,体验感受着湖湘文化的魅力。
来自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的学生米洛什·柯拉苏佳将目光投向了非遗项目。雨花非遗馆里,香道、书法、剪纸、陶艺等非遗项目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柯拉苏佳一次性领略了多位非遗传人的“绝活”,直呼“大饱眼福”。
当看到村民们人人手持智能手机时,安德瑞的“三观”再次被刷新,不住地说,这太不可思议了:“中国农村没有想象中那么贫穷和落后,这跟我在其他纪录片里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拍摄岳麓山时,大卫思考的是现代人如何在喧闹和宁静中达到平衡;拍摄体操运动的米蕾娜·古露瑞奇着重呈现的是体操小将们对体育的奉献与热爱;拍摄张谷英村的内马尼亚·雷克维奇感慨的是人们对于村规民约的自觉遵守……在亲身体验之后,每位外国青年都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每个人都找到了关于中国的答案
百闻不如一见。假如我们把2011 年至2016 年参与“ 看中国”的46 所高校、34 个国家的302 名大学生在21 座中国城市拍摄的纪录片连缀起来,就会发现,那正是一幅当代中国的鲜活画卷。北京的老城门、老手艺人、798 艺术区,天津的小吃、相声曲艺,苏州的昆曲、园林、长沙的湘绣、木偶戏,西北的秦腔、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这些的总和,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乃至中国。
告别“看中国”时,每一个人都找到了关于中国的答案。
墨尔本大学的海伦·盖娜说:“西方媒体报道的21 世纪中国的形象主要是大城市和大的建设项目。某种程度上,中国自然景观在公众面前隐匿了起来。我们在汶川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它远远超出一本书或一条电视新闻。”
来自以色列的阿瑟夫·纪波说:“我们用数字电影的图像和故事搭建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这一次,促使我们漂洋过海的不再是丝绸和香料,而是中国故事。就像那些闪烁的篝火,让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们凭此去想象中国,进而想到中国实地走一走、看一看。”
令人更加欣喜的是,在由美国罗德岛国际电影节、中美电影节、英国普罗派乐卫视发起的国际大学生新媒体文化节、萨拉热窝电影节、环太平洋大学生微纪录作品大赛、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舞台上,“看中国”的作品已经斩获了58 个国内外奖项。
“要让世界知道中国,就要着眼于青年,着眼于视觉。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任重道远,现在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希望更多有志青年加入我们,用你们的智慧和勤劳,让世界更多‘听到’和‘看到’中国文化的自信来源和新生力量。”黄会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