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邹福良,男,1964年出生,2002年起担任巴城镇联民村党总支书记。15年来,邹福良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加强基层党建,发展集体经济,拓宽致富渠道,改善村容村貌,联民村成为全市“小村并大村”试点。近年来,邹福良获评昆山市“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昆山市人大代表。
6月9日,巴城镇联民村的枫塘路上,装载沙石料的货车来回穿梭,工人们在筑路工地上紧张施工。未来,这里不仅是一条宽阔的乡间公路,更是通往联民村百姓幸福生活的阳光大道。作为昆山“小村并大村”的试点,联民村正在建设新农村集中居住区。
对于53岁的村党总支书记邹福良而言,这是他退任之前的最大梦想。上任15年来,他算好一本“民生账”,心怀三张“村情图”,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修筑水泥路、发展现代渔业、整治村容村貌、建设公共服务中心……扭转了村集体经济负债、村内矛盾复杂的被动局面,联民村旧貌换新颜,荣获“江苏省卫生村”“苏州市先进村”“昆山市文明村”等称号。下转A3版 上接A1版
一张富民图:突破困难强村下苦功
邹福良是土生土长的联民村人,20岁开始就在村委会历任民兵营长、治保主任、农技员,后又被委派到联业毛纺厂工作。由于为人正派、能力突出,2001年,邹福良毅然接受组织任命,回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并于次年11月当选村党总支书记,这一干就是15年。
上任之初,面对联民村集体经济债务100多万元、村里没有几条像样道路的局面,邹福良举步维艰。特别是2000年国家重点工程——石牌500千伏变电站建成后,在全村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架设了17条高压线,遍布着100多个铁塔,他深感只有办几件实事,才能赢得百姓的认可。为了保障电网安全,村里不能发展农业大棚,邹福良就带领村民发展现代渔业,虾蟹混养技术一直保持全镇最高,2500多亩的鱼塘每年为村民带来1亿多元的收入;为了壮大村级经济,邹福良多方筹措资金,建造了标准厂房,每年增加经营性收入30多万元,2015年村级经济已突破450万元;为了方便村民出行,邹福良又积极向上争取,5年里投入300多万元,修筑了13公里水泥路……联民村变样了,村民信服了,邹福良却累倒了。
一张治理图:乡村管理搬上“谷歌地球”
每天一上班,邹福良都要打开电脑,点击“谷歌地球”软件,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张联民村的地图:各家各户的门牌号与姓名一一对应,田地、鱼塘、高压线塔、道路等信息标注得一清二楚……“制作这张图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要一笔一画写出来。”邹福良说,2009年起制作这张网上“村情图”,村里500多户人家,他不知道跑了多少遍,直到2011年才完善成型。在他的心里,早有了一本厚厚的“民生账”。
邹福良说,这是村务管理的一笔“无形财富”:无论是老村干部,还是新村干部,只要通过这张图,即可迅速熟悉村里情况,处理邻里矛盾、土地纠纷都有据可查;实时监控的“地图”仿佛是一只“天眼”,村民再也不敢违章搭建。特别是在村级发展过程中,“地图”为道路、电路等规划设计提供了准确的信息。“老书记”玩转现代化管理手段,邹福良又出名了,许多村慕名前来学习,并逐渐在各地推广。
一张规划图:“小村并大村”中留住乡愁
2015年10月,联民村成为昆山“小村并大村”的试点,将10个自然村庄归并建设新村落,并于去年9月开始动工。在邹福良的办公桌上,摆放着《村民农房调查情况明细表》《农房规划移建民意征求统计汇总》等各种表格,上面清晰标注着村民现有房屋、动迁未安置、动迁已安置等情况,并显示着各村民是否自愿移建、移建批次意愿等意见情况。邹福良说,农房翻建是农民生活的大事,必须充分征求和了解群众意见。而建设生态环境优秀、公共服务完善、充满乡愁记忆的新村落,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农村治理的重大飞跃。
从新村落总体规划,到道路、电路等详细规划;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户型设计建造,邹福良都要亲身参与,既要科学合理、现代大气,又要考虑民俗、贴近民生,每天奔波在一线的他俨然成了各方的“交会点”、大家信任的“土专家”。邹福良高兴地说,预计到今年10月,外围道路建设完成,首批25户村民可进场开建,多年的梦想就将成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