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阳澄湖边车长村的刘雪龙,家中世代务农,1983年12月应征入伍,因表现出色,于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复员回乡。三年部队生涯,锻炼了他的意志,也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刘雪龙复员回家后,扎根农村,除种好责任田外,还凭借阳澄湖优势,开展水产养殖。他经常助人为乐,村民们一致给予好评。十多年后,他被任命为车长村经济合作社社长。上任后,刘雪龙急群众所急,立刻修公路,在开阔地带建了个蟹市场,老百姓叫蟹码头。蟹码头筑好后,销路畅了,村民收入增了,这也使一直停滞不前的村经济实现了华丽转身。
2001年8月,车长、协心、富塘三个村并入绰墩山村后,刘雪龙因工作业绩突出,被任命为绰墩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后又兼任正仪渔业村党支部书记,让这个濒临涣散的渔业村级集体在逆境中崛起,成为令人瞩目的富裕村。
当时,正仪渔业村160多户渔民600多人,大多以在阳澄湖、傀儡湖围网养殖为生。2002年早春,苏州市政府为加强阳澄湖水质保护,缩减湖中围网。接着,昆山市政府又把傀儡湖定为昆山市民的饮水之源,湖中围网全部拆除,使全村2.88万亩水面一下子缩减剩3600亩,80%的渔民一夜之间失去了生活来源,顿时民情纷骚,当时的渔业村领导班子也一筹莫展。
刘雪龙虽说是“兼任”,但是临危受命,必须全力以赴,扭转渔业村的困难局面。日思夜想,刘雪龙把渔业村的前途定在“船餐”上,思虑再三后,方案终于有了雏形。刘雪龙决定借鉴他在车长村把沼泽地拓建蟹码头的做法,在西湖滩、燕子窠那片辽阔的荒地上筑个大蟹市,这样全村的人都可以受益了。刘雪龙召集村干部,谈了自己的思路,大家一致叫好。说干就干,并把蟹市场定名为“渔家灯火”。万事开头难。开辟偌大的蟹市场要整地、筑路,哪一项不要大笔资金?可是渔业村是个负债累累、等米下锅的特困村啊。刘雪龙主动向上级说明情况,最终借了十三万元贷款,作为启动资金,“渔家灯火”立刻破土动工。
但十三万元,用于开发三四百亩荒地、滩涂,还远远不够。刘雪龙精打细算,凡事亲力亲为,不肯多花一分钱。那段时间,刘雪龙殚精竭虑,忙得焦头烂额,但是他认为打造“渔家灯火”是渔业村的一场翻身仗。西湖滩、燕子窠位于阳澄湖东南端、风浪的尽头,刘雪龙他们在那儿围坝筑码头,风险更大。当时正是秋冬季节,常会突刮西北大风,一旦狂风恶浪袭来,围坝决堤,洪水冲来,后果不堪设想。对此,刘雪龙不敢掉以轻心,即使堤坝合龙后,他也昼夜不离工地。
“渔家灯火”开张后,渔民们尝到了甜头,很多餐饮船都要求进入市场,其中不少还是邻村的。刘雪龙妻子也想加入,可刘雪龙却不允许,理由是:领导干部不能与民争利。
现在的“渔家灯火”集餐饮、旅游于一体,在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旺季时人流量每日达5万以上,年营业额近八亿元之多。“渔家灯火”,光照人间,真正地让正仪渔业村村民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