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获悉,在由中国散文网、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第四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中,滨海县蔡桥镇农民蒋明生的散文诗《农民》获得三等奖。上个月底他已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典礼。近日,他给记者寄来了他的作品和颁奖照片。
作为一名69岁、一辈子以种田为生的农民,他说,自己对“农民”二字有深厚的感情。“我高中读的就是射阳县红旗农业中学(现已不存在),当时半天劳动,半天学习,在学校里我已经是半个农民了。我的家乡北有苏北灌溉总渠,南有射阳河,沟港遍地,水网密布。杨万里描述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我们那里到处可见。辛弃疾《西江月》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更是苏北水乡真实的写照。”
他说,自己的朋友大多也是农民,深知农民劳作的艰辛,正如古诗中所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但农民的生活也充满趣味,彼此之间的关系真诚质朴,“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情谊和场景,常令人回味。
记者发现,他的古文储备量十分丰富。“我觉得种田和读诗、写诗并不矛盾,它们让我每天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他说,其实自己最擅长的还不是散文诗,而是古诗词。“我在农业学校时,经常一个人拿着唐诗宋词选编边读边背,我就喜欢这些文字,里面有丰富的世界。”他说,自己正准备报名参加今年11月的《中国诗词大会》,“我有信心,上台不会丢咱农民的脸。”
“从来没想过自己无意中创作的诗会得什么奖,接到通知,真是又惊又喜。到北京领奖时,我看到获奖选手中,就我一个农民,而且是唯一一个既不会打字又不会用微信的人,别人都投来好奇的目光。”他说,就连自己创作的500多字的散文诗,都是手写后,按地址寄到中国散文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