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昆山“众创空间”层出不穷。面对多为初创型、成长型中小企业这一现状,园区如何整合资源、优化服务?起步较早的智谷创意产业园以贴近贴心的管家式服务提供了参考样本。
9月2日,为期两天的第六届智谷三对三篮球赛开打,23支业余篮球队参赛。原本只为加强园区企业交流而创办的篮球赛,为何一办就是六年,且不断吸引周边区镇和企业参赛?“服务好园区企业是我们的初心,现在这颗初心还注入了更多内涵,通过举办活动增加园区内企业与园外企业的交流,擦出合作的火花。”智谷副总经理周晨龙说,篮球赛的组织、策划、宣传、颁奖等工作都由园区“一手操办”。
据介绍,智谷原本是一广告公司投资的一幢普通办公楼。为寻求自身多元化发展和适应昆山转型升级需要,智谷在办公楼基础上建设创意产业园,并扩展到两栋楼,成为昆山首家市级民营创意产业园区。近年来,智谷成功引进企业65家,年创造产值5.3亿元,其中文化创意企业占60%以上,部分企业还与好孩子、AB、巨兆等知名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较快发展。
智谷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政策解读、项目申报、版权专利登记注册、产业对接等10多项业务中担任全过程“管家”。随着园内企业不断成长,智谷服务随之不断转型升级。“很多文化创意企业都是小微企业,有的只有10多名员工,他们有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但又不具备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服务。”周晨龙说,为此,他们在三年前实施了“园区变社区”转型新举措,搭建社区型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企业;每年坚持举办三对三篮球赛、智谷论坛、创意设计大赛、元宵节灯谜会、知识产权宣传周、辩论赛、户外拓展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成品牌,企业参与度很高。
今年以来,智谷又以打造生活化园区为目标,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由广告公司拿出部分高炮载体低价出租给企业进行宣传;改造内外围灯杆、护栏,用于企业展示形象,增加企业间的“邻里情感”;计划开辟活动中心、演绎平台、交流咖吧等,方便企业开展活动、增进交流。这些“软环境”的改变,让智谷提倡的全服务理念深入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随之“硬起来”。随着企业成长,智谷还当起跑腿“店小二”,积极搭建融资桥梁,为入驻企业“找钱”,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窄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