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兴盛的逻辑:产业兴,城市兴,产业崛起,大城崛起。
纵观全球,发达城市都因拥有强大的产业体系而站到世界舞台中央。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表明,大城崛起就是产业崛起,产业崛起推动大城崛起。有的大城市崛起之后长盛不衰,如纽约,得益于产业不断转型、升级、重生;有的大城市崛起之后却走向衰落,如底特律,因曾经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走向了衰落;有的大城市从一张白纸迅速崛起,如深圳,凭借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开花结果。
因此,2017年7月2日,成都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提出“站稳国家中心城市的位置,核心在城市功能,关键靠产业支撑,要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7月12日到8月10日,不足一个月内,成都连开八场新闻发布会,接连发布了包括“产业新政50条”以及人才、土地、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物流、能源、金融等系列配套措施在内的一揽子产业新政,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为导向,加快推进要素供给侧改革,培育产业生态链生态圈,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夯实国家中心城市产业支撑。
9月11日,美国知名独立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所发布年度报告指出,成都由于多元化和高附加值产业的积极发展,对创新和创业精神的鼓励,人才储备的丰富以及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当选为“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还指出,成都在中国一线及二线城市中从去年排名第五跃升至首位,驱动因素是政府的支持,以及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工作措施和弥补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努力,令其工资、地区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均有出色增长。
一切都顺理成章。
我们来看看,这场来自成都的产业要素供给侧改革,如何创新要素供给?怎样培育产业生态?市场信心如何?答案在逐渐呈现。
要素与创新
8月4日,西门子工业软件全球研发(成都)中心和西门子智能制造(成都)创新中心项目签约,将引入全球顶级的研发与创新资源,带动更多顶尖技术和优质项目聚集整合发展。
9月4日上午,全球人工智能最顶尖学府——卡耐基梅隆大学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研究院,正式宣布落户成都,将有8位诺贝尔奖得主全面参与成都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合作……
这是成都创新要素供给的一个缩影,表明全球性的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在不断汇聚。
创新,是供给侧的创新;供给侧的创新,首先是对要素供给的创新。成都的“产业新政50条”,重点就是要创新要素供给方式,促进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制度性转换,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要素供给新体系。
有经济学家认为,我国通过三十几年经济改革,产品市场基本全部放开,但要素市场却扭曲严重,包括资本市场、能源市场、土地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等。这导致中国出口活跃、投资活跃、生产活跃,但消费相对疲软,背后的结构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因此,要素供给的创新,又是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下半场,就是要放开要素市场,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和资源配置。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起更好的作用。
这就是成都“产业新政50条”的本质: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矫正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扭曲、悖离规律、难以持续的问题,积极培育技术、信息、管理等效率型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西门子和卡耐基梅隆大学来了,本质就是要素供给的创新。
产业与生态圈
8月2日,11个交通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入驻天府新区南区产业园,累计协议总投资163亿元。涵盖交通装备产业的整车制造、核心部件、机电设备等上下游配套领域,有力推动打造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千亿级交通装备产业基地。
8月15日,云南城投集团超硅半导体生产基地项目、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化合物半导体生态产业园项目落户天府新区邛崃产业园区,将填补我国在相关产业的技术及产品空白,促进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8月25日—27日,首届中国(西部)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论坛在洛带古镇召开,中国川剧特色小镇、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新城项目、百悦特色古镇、蓉欧国际物流小镇、天府稻田四季产业小镇等36个项目集中签约,总额近千亿元,每个小镇都将围绕具体产业定位,构建不同的产业生态圈。
一个个项目的引进,不是单枪匹马的直线突破,而是着眼于建立产业链条和营造产业园区生态,目标就是打造产业生态圈。
正如生物学中的生态圈,本指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之间自我适应、自我调节的系统。在这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中,生命体的运动带来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引起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强化了生物的适应性,从而推动整个生物界持续不断发生变化。而产业生态圈就是通过把企业、土地、技术、人才、公共服务等生产要素置入一定范围的系统中互联互动,催化发酵,形成产业补链、聚合,成规模、高效率,最终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向高端迈进。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长期以来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只有当在一定区域内,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和配套企业等要素能够有机排列组合,通过产业链自身配套、生产性服务配套、非生产性服务配套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产业自行调节、资源有效聚集、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的一种多维网络体系,我们才能说这是一个完整闭环的产业生态圈。在这样的产业生态圈中,产业结构也才可以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升级。
我们观察到,成都的实践,一方面坚持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一方面坚持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
这其中,有中国市场经济内生的逻辑,也有全球经济一体化外在的逻辑。
大城与崛起
8月下旬的“川港澳合作周”,再次让成都产业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了机遇迸发的产业成都。
在“川港澳合作周”上,成都发出构建蓉港在经贸、金融、物流、创新、文旅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倡议,揽下多个项目,其中仅仅华润集团,就拟在“十三五”期间投资295亿美元。
在金融中心专场活动上,成都发布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五年行动计划,吸纳16个金融项目,协议总金额达157.39亿美元。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成都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功能。无论是成都市政府,与联交所、中金公司、中银香港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还是成都区(市)县政府和市属国有企业,与维信金科集团、中金香港、前海金控、信达香港、德勤香港等多家知名企业签约……都是增强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功能的有的放矢。
而在文创中心专场活动上,成都发布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建设行动计划,集中签约14个项目,协议总金额达196.46亿美元。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成都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强西部文创中心功能,要构建包括以音乐、文博、设计、动漫、影视、传媒、文学创作等为重点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无论是四川传媒学院与凤凰卫视集团·凤凰教育签约,共同打造“中国影视硅谷小镇”,还是中国泰合集团将在都江堰建设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水主题乐园,抑或是艺文中国联盟将与成都传媒集团协同打造“文化新生态集群”……都将对成都西部文创中心功能大力提升。
金融和文创两大产业发展,是近来成都产业新政成效的一个缩影。成都为什么能吸引全球投资者的目光?显然,在这场要素供给侧改革中,成都放眼世界,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产业发展思路得到了投资者们的认可。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赋予成都在国家城镇体系中的最高地位,同时也赋予了成都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坐标。
大城崛起正在加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