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新闻热点 >

22年的承诺 99次的希望之旅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7-09-19

“我难过,我要把希望工程作为余生的生命工程!”1995年,周火生第一次走进安徽大别山,“真实体会那里的娃娃有多苦,有多想上学”后,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

2017年9月3日,83岁的周火生在昆山爱心人士的陪同下,带着钱款和物资,第99次走进大别山,开展捐资助学活动。

用心承诺,花开有声;为信坚守,梦绕魂萦。22年间,周火生用“爱和信念”,一次次走进山区,拉近了昆山与大别山的距离,点燃了山区教育的希望之光。

一句承诺

130多名学生考上大学

9月3日,周火生老人刚走下大巴车,闻讯赶来的师生们就簇拥了过来。人群中,一个高个子、大眼睛的短发女孩手里拿着两封信,显得有些怯生生。她叫廖兰,家住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吴湾村,受捐助已有9年。

“第一次见周爷爷也是一个下雨天,他从车上下来,特别慈祥。”廖兰说。

2005年,廖兰失去了父亲,母亲也失踪了。廖兰跟着大伯大妈一起生活,但没过多久,大伯和奶奶也相继过世,接连的变故把这个家庭击垮了。

“再苦再难,我都没有想过让孩子放弃读书。”廖兰的大妈低头抹着眼泪。这个没有多少文化却善良坚强的女人清楚地知道,“读书是让孩子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

周火生听说了廖兰家的情况后,立刻联系了昆山两位志愿者,对廖家三兄妹进行帮扶。去年,廖兰和姐姐分别考上了当地的职高和重点高中。

“走进了大山,才真实体会那里的娃娃有多苦,有多渴望读书。我要竭尽所能,帮助这些失学的孩子。”对于周火生而言,22年来,那些所有走过的山路、接过的茶水、回应过的注视,他都无法忘怀。

“跪下!不去上学就不许起来!”易三梅清楚地记得,当她提出放弃学业时,父亲嘶哑的怒吼。那一年,她刚上初二。

聋哑的母亲、年迈的父亲,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这样一个家庭,别说上学,就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为继。”易三梅说,就在她绝望之时,周爷爷伸出了援助之手。

高考过后,母亲病重,生命垂危。易三梅心里明白,家里根本拿不出一年几千块的学费和生活费,于是她偷偷地藏起盼望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又一次将眼泪咽进肚里。

周火生急了,坚定地告诉她,“学一定要上,有什么困难大家帮你!今后不管有多难,都不能放弃读书!”易三梅最终走进了校园。

“是周爷爷给了我生活的希望。”易三梅噙着泪水说。毕业后,她成了金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名公务员,命运从此改变。

在金寨,1300多名学生因为周火生老人圆满完成了学业,其中130多人考上大学,还有6名研究生、4名博士生。

一根扁担

挑起大别山的希望

1993年,临近退休的周火生从电视、报纸上得知,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正式建成开学。镜头中那些孩子渴望上学的眼神,深深地触动了他。金寨县,曾有59位将军、10万儿女献身革命。“老区的孩子不能上学,我的心不安。”周火生说。他当即向该小学汇去1000元现金。

这一年的教师节是周火生老人退休前的最后一个教师节,他被评为“昆山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政府奖励了他3000元,而他不假思索地全部捐献给了老区的孩子们。当年,他分三次共捐款5000元。

此后,周火生开始一分一分地节省,从衣食住行中,从日常开销中,省出了一笔笔“私房钱”,全都寄到大别山的孩子们手中。然而,周火生很快发现光靠从自己那点的“死工资”中节省,只是杯水车薪。于是,他想到了通过买卖图书赚取差价的办法“存钱”。为了降低成本,他总是坐公交车到上海文庙市场批发图书,然后搬运回千灯。从文庙市场到车站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老人舍不得那几块钱的运费,经常是几个麻袋一条扁担,硬是肩挑人扛运到车站。回到千灯后,老人又挑起扁担到各个区镇的中小学去卖。每天行走十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一个区镇又一个区镇,一天下来,身体有些吃不消了。在老伴的劝说下,周火生终于同意花400元钱买了辆三轮车。

从此,一面写有“义卖图书捐助希望工程”的小红旗,经常飘荡在昆山的中小学校园里。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忍着心脏早搏与右腿骨剌带来的不适,顶着风雨烈日,拖着书本,在昆山的各个校园义卖图书。江南水乡的乡间小道高洼不平,刚学会骑车的周火生曾一年里3次遇险,连人带车翻倒在田沟里,额头摔破了不要紧,书散了、湿了、脏了,他则心疼不已。

22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昆山全市80多所中小学校,售书15万多册,先后有4辆崭新的三轮车被他骑成了废铁。为了省下每一分钱资助需要帮助的孩子,周火生每次外出进书和卖书都是自带干粮和水,到饭店下碗面就算“奢侈”的一顿了。住旅社,他也拣最便宜的住。一年秋天,周火生一个人上金寨,可坐的汽车凌晨1点钟才到南溪镇。他既不想再花钱住旅馆,又不愿意半夜去惊动别人,就在地上垫两本书,用随身衣物盖着身子,倚着墙角打了个盹。这一次他用省下的15元住宿费,多买了100支铅笔发给了贫困学生。

“他硬是一步一个脚印点燃了山区教育的希望之光。”金寨县关工委副主任曾庆浩说。

一份感动

汇聚起一座城的力量

在昆山,每到一处义卖,周火生都要讲金寨的革命史,讲山区的困难忧患,讲“希望工程”的重要性,讲那些贫困孩子的求学渴望。慢慢地,在他的周围,凝聚起了一股巨大的爱心力量。

吴卫林是昆山市周火生希望工程志愿者协会的副会长。9月3日,他与爱人祁芳第25次来到金寨。下车后,夫妻俩就忙前忙后地搬运捐给希望小学的图书,和校长协商建立图书室的事宜。

吴卫林夫妻与周火生相识于2004年夏天。他们第一次跟着周老师来到金寨,目睹了大山里贫困落后的教育面貌,也被周老师的助学故事深深感染。随后,吴卫林举家投身公益事业,先后资助了十几名学生,总计捐款60余万元。

2010年,吴卫林夫妻和一批爱心人士发起成立了昆山市周火生希望工程志愿者协会,并开设了网站,组织、发布各类爱心活动。

从一个人到一座城。成千上万名中小学生、数百位社会人士、40多个企业向金寨县希望工程伸出援手,捐款捐物计1200多万元,捐建了5所希望学校,为10所中小学改善了办学条件。在昆山,一些单位相继建立了稳定的捐助计划;一些学校纷纷与金寨希望小学结对自助;一些好心人直接把捐助款交给周火生,请老人转捐金寨;昆山商厦常年设立“周火生希望工程捐款箱”,将钥匙交给周火生保管……

“他给孩子捐钱都是500元、1000元的,而自己只穿一二十元一件的衣服,省吃俭用就是想能多帮助一个孩子。”志愿者欧小华说。

在周火生的家里,最多的是书和准备捐给希望工程的衣物。前两年,周火生家里生活才有了一点改善,女儿女婿给他买了彩电和空调,淘汰了那台用了不知多少年的黑白电视机。

周火生说,通过教育扶贫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有了工作,也意味着一个家庭从此脱贫。面对这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周火生希望能薪火相传。他还用自己节省的钱和卖书的部分款项成立了“学雷陶基金”,通过这一基金,在捐助贫困孩子的同时,对投身希望工程的老师也进行奖励。

“只要我还能动,我希望我可以去金寨100次、101次、102次……”周火生说。

    新闻热点

    娄勤俭寄语南通:要努力成为沿海崛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