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聚杨村的平房搬迁到黄城小区的楼房,想要配个药,步行5分钟就可以走到社区卫生室;闲暇时间,可以去社区图书室看看书、读读报;晚上,和老姐妹们一起跳个广场舞,舒展筋骨、愉悦心情。加上现在养老金年年涨,买点好吃的、穿点好看的,不心疼,子女也支持。”花桥经济开发区聚福社区居民毛梅芳开心地说。这些年,昆山百姓生活越过越滋润,不管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医保、养老等公共服务,过着同样的幸福生活。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昆山将社会发展的点滴进步折射进百姓生活,将发展“红利”与百姓分享,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
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个样
9月6日上午10点半,淀山湖镇淀湖社区8楼201室准时响起了敲门声,83岁的顾银龙和老伴乐滋滋地起身开门,因为他们知道这个点,肯定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送午餐来了。“顾老伯、顾阿姨,今天吃娃娃菜炒肉丝,还有咸菜粉皮,对胃口吗?身体还好吧,有没有事需要我帮忙?”工作人员徐建春一边将饭盒放在老人家饭桌上,一边和老人聊天。目前,淀山湖镇已建起日间照料中心5家,553名老人享受着日间照料中心的照料及配餐服务。
日间照料中心是我市推进城乡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我市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内容。2012年以来,我市民政部门采取购买服务、项目委托、公建民营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做强机构养老、做实居家养老、做优社区养老、强化规范管理,扩大城乡普惠面,不断提升我市城乡养老服务水平。
公共服务体现着民生“温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市始终将目光聚焦在“民生”二字上。下转A4版 上接A1版 近五年来,我市建成昆山杜克大学一期、昆山中学新校区、康桥国际学校、老年大学等教育载体,新改扩建学校110所,投资73亿元,新增学位8.7万个;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设立妇女儿童医院,启动建设东部医疗中心、西部医疗中心、公共卫生中心。集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治安、党建等六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城镇及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实现接轨,城乡居民喝上了一样的自来水,农村垃圾做到“一个炉子”焚烧,区域公交开到了村口。在昆山,无论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能享受到同样快捷和周到的公共服务。
一张保障网,造福百万人
家住开发区一小区的居民董美华(化名)回忆起今年4月19日的那一天,依然心有余悸。由于液化气泄漏导致火灾,家中受损严重。正在一家人伤心气恼之时,一笔3万余元的民生保险赔偿款送到家中,让一家人十分意外和感动。
在昆山城乡,一张密密的民生保障网已经织就。就拿民生保险来说,今年市镇(区)两级财政投入保费774.97万元,将27.85万户城乡家庭、82.35万户籍人口纳入民生保险承保范围。今年1至8月,406户居民获得民生保险理赔金146.8万元。
健全的社会保障是最大的民生之福。为了进一步消除城乡保障差距,让鹿城居民共享保障带来的红利,我市积极实施城乡统筹保障体制,以“五道保障”为起点,建立了全覆盖的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征地补偿、动迁房安置补偿制度,切实解决了居民后顾之忧。
近五年来,我市企业退休养老金连年递增,人均月养老金达到1704元,建立居民养老金发放标准与年龄挂钩机制,人均月养老金570元;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和在基层门诊报销水平不断提升,职工医保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92%,居民医保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升至76%;失业保险金最低标准提高到1138元/月,并实施动态调整……民生保障措施不断“加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保障网”呵护下不断提升。
创新社会治理,城乡共享和谐
华灯初上,昆山城乡大大小小的公园和广场上,人们或是散步聊天,或是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跳着欢快的广场舞。欢声笑语中,传递的是这个城市的和谐之音、幸福之情。
努力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增进群众福祉。近年来,我市围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探索地区协作、条块互补的社会治理“一体化”联动模式,全面整合相关部门和11个区镇的网格资源,形成一张覆盖城乡的安全网,我市也因此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平安县(市、区)”“ 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法治建设示范县(市、区)”等,去年还被评为2016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
8月23日上午9点多钟,一张图像为张浦镇新吴街学士路附近爱心门诊前台阶大理石损坏的照片被上传至张浦镇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平台,中午12点41分,平台上就发布了台阶已经修好的照片。张浦镇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不仅是全省首家区镇综治联动中心,也是我市创新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各区镇、街道、社区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手段,为百姓营造更加和谐美满的生活环境。花桥聚福社区实施把好小区门、关闭楼道门、锁好入户门“三道门”管理,为社区百姓“守”出安全的生活环境,实现了无越级上访、无群租现象、无违章搭建、无乱堆乱放、无黑色广告、无环境破坏“六个无”的治理成果。淀山湖镇永新村从2014年开始编写村训,引导村民以家庭为单位编写“家训”,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巴城镇在全镇22个行政村和16个社区中推行村规民约,邀请村民共同制定并遵守,走出了一条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新路子。
“民声就是民生,感受度决定满意度”。发展中的昆山始终坚持全民共享理念,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体市民,让鹿城百姓共同感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幸福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