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 > 国内游 >

古韵今风兴旺路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7-12-13

——安徽宣城朱旺村探访记

 

3

 

旌德县朱旺村举办民俗活动。

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静静流淌的清澈虬溪穿村而过,青石板和鹅卵石铺设的步道傍溪蜿蜒,好一派钟灵毓秀的江南画境。

朱旺村,地处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蔡家桥镇,始建于1300多年前,是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后裔居住地。 11月9日,我们采访组一行3人探访了这个美丽的古村,深感不虚此行。

同在天目山脉怀抱的宣城与湖州相邻。朱旺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淳朴好客的乡风,还因为我们来自常来常往的“邻居”湖州。“我们多次到湖州特别是安吉余村学习考察,余村与朱旺地域相近,有不少类似的地方,他们的做法对我们大有启发。”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是村党总支书记朱学先深入骨髓的信念,“这些年绿色发展,带来了环境美、村民富,我们村还成了国家4A级景区。”他深感自豪。

满目葱翠的一路上,当地人的这种自豪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心中禁不住喝彩,为朱旺,也为余村。

村庄成为大景区

进村是一条步道,形态各异的“旺”字镌刻于路边形态各异的石头。“这是今年新建的景点, 100个不同字体的‘旺’字,取名‘百旺大道’。 ”村里三年前就已尝试旅游市场化运作,“游朱旺,人必旺”的特色宣传语时下已远近闻名,负责朱旺景区运营的旌德县朱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盛利说,2015年5月以来已投入2000多万元,古老的朱旺村真的旺起来了。

朱旺村现存47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其中不乏垂裕堂、绍兴堂等省级文物。溪水清澈见底,民居临溪而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

横穿村子的河溪上有十三座石桥,都由巨大的石板铺架而成,每块石板至少有上百年历史;河溪中有九口井,曾是村里人喝水用水的主要水源,现在还有不少村民挑着水桶到井里打水,奇妙之处在于,井在溪中却“井水不犯河水”;官道与市井铺设有别的石板路,各有巧妙构思;积淀着厚重历史的那一座座宅院和铺坊……处处散发着鬼斧神工的魅力,时时感受宁静脱尘的惬意。

“我们村有做旅游的先天优势,但要利用好现有资源、发挥好资源效益,前提就是守护好绿水青山。”朱学先告诉我们,村里2014年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次年又引进安徽汉马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对景区实施整体运行,“关键做原生态的文章,让绿水青山和古风古韵相得益彰,探索发展特色生态经济的路子。”

跟着许盛利,我们又走了走村里新建的龙潭景区。木栈道上,偶有或树或藤旁逸而出,恰似在印证着村里的“生态经”。“我们坚持保护性开发,一棵老竹子都要保留下来,野趣也是朱旺一景。 ”讲解员小朱很显专业地向我们指点、讲解。

一人天瀑、龙潭瀑布、龙口瀑布、观瀑亭……稍事修饰的自然景观和环绕全村的山水田园相互衬映,俨然一幅风光绵延的迷人图卷。

许盛利说,朱旺景区每年都要接待大批上海、南京、苏州、合肥等地游客,仅去年就有8万多人次、门票收入80万元左右。

人气带来新生机

“这是家传的老店,最原始的手艺,每天上午营业到10点多就卖光了。” 51岁的傅富胜是村里一间小豆腐坊的主人,坊就在河溪边,局促的店堂内挤满了人,他说现在游客越来越多,生意很好。

守着生态宝地,捧着旅游资源,朱旺村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商户、民宿、农家乐、观光农业、特色基地……人气旺了,各类业态都风生水起。“朱旺人家”是坐落在村子中央的一个农家乐,院子不大却整洁干净,“吃饭住宿都可以,节假日要提前预订。”忙着迎送游客的老板吴宝全抽空接受了我们采访,他坦言,自己原本在外做生意, 2015年时看到村里的商机回乡创业,这步棋走对了。

朱学先告诉我们,村里农家乐、民宿发展态势很好,今年8月还成立了众旺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整合全村农家乐、民宿统一调配,以缓解游客接待难题。“不少村民都想做农家乐、民宿,我们也有一定的扶持,但坚持一条——不达标不准入。 ”利忠民是村委会主任,看上去颇有经济头脑,“近年来,采摘游作为新的生态旅游方式悄然兴起,我们就鼓励村民利用生态优势发展采摘观光一体园。 ”

这两年,村里已建了20多亩葡萄园、 40多亩草莓园和黄桃园等生态种植园,还种植了150多亩猫薄荷草,“这是要出口的,对生态环境要求特别高。”利忠民说。

村民董三苟就有自家的生态种植园,园子有21亩,去年开始种植弥猴桃和水蜜桃。“今年弥猴桃就挂果了,口味还挺好,更吸引城里游客的是不用农药,吃着放心。”对发展采摘,他满是憧憬,“去年专程外出学习了种植技术,打算将种植园发展到100亩,现在已开始铺设管道。”

2015年10月,尝到创业甜头的吴宝全也把眼光盯在了观光农业,又和伙伴投资200万元建了皖南首家综合农家生态游园——朱旺乐园,开心农场采鲜菜、农家土灶地头烧、游乐彩棚办喜宴、自助烧烤在河边……“开乐园前,特意去了安吉、德清,学了不少东西。”

走走停停,我们目不暇接。一片片果园青翠欲滴,绿色掩映下的粉墙黛瓦高低错落、时隐时现,水稻、烟叶、畜禽散布于田野阡陌……勃勃的生机点缀着游客的欢笑、鸡鸭的逐闹,让人流连忘返。

绿色铺出富民路

绿水青山在眼前,生态经济别样红。朱旺村民不断鼓起的口袋,生动诠注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傅富胜每天只用20斤黄豆原料,可仅磨豆腐一项的年收入就有4万多元。

“朱旺人家”去年的毛收入是16万元,“今年肯定更好, 10月份一个月就收入了2万多元。”一说到经营农家乐的话题,如今的吴宝全总是嘴角上扬。

在村里的民宿“徽水小筑”,我们遇到了住在这里的上海游客景老伯, 70多岁的他正兴致勃勃地拿相机拍摄古民居,“我们几个老伙伴是慕名而来,来看看这里的古建筑和‘九井十三桥’。”他告诉我们,别看只是这么个篱笆小院,店里都住满了,店老板将自己家稍作装修开办的这家民宿一年净收入就有六七万元,“这是老板自己说的。”

“在我们这个地方,只要你不想闲着,就有活干、有钱赚。”利忠民说,有些人不大会做生意,打工也不错。

景区讲解员都是本村人,算上保洁员、护林员、观光车驾驶员等,目前全村在旅游公司上班的村民就有30多人。“以前在外打短工,收入很不稳定,现在家门口上班,每月2700元还能照顾家庭,不错!”尽管只是开观光车打工, 52岁的村民王小宝同样很知足。

“村里还有2000亩优质水稻基地、 200亩优质烟叶基地、 30亩畜禽养殖基地,这又能让全村村民每年增加收入150多万元……有了好生态这个本钱,条条路子能致富。”朱学先告诉我们, 585户2032人的朱旺村,2015年前的年人均收入只有6000多元,去年的年人均收入已达到1.2万元,翻了一番。

朱旺人越走越自信,越走越坚定。

为了让果树成为致富产业,村集体出资聘请了专家搞培训,还多次组织种植大户到外地学习管理技术……“朱旺要打造一个四季都有水果可采摘的生态观光园,已在陆续引进中。”对村里的远景规划,许多村民都了然于胸。

绿水青山为基,发展生态经济。朱旺,这个千年古村,正阔步行进在充满希望的兴旺之路。

村书记感言

朱学先:

沉寂多年的朱旺村旺起来了,这靠的是新发展理念的指引。说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的感受很深刻。 2015年之前,我们村基本靠林场,收入不高,资源也有限。为了谋求发展,我们多次出去学习考察,特意去了安吉余村,看了他们的做法,觉得很适合我们。回来后,我们就制订规划,以家乡的绿水青山为画布,满怀激情和希望挥洒理想,这几年来也获得了丰厚回报。今年5月,我们又专程去了一次余村,全面学习他们的发展理念,更加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生态好,才会实现长久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所见所学和自身实践,已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光明大道。

    国内游

    【纪检人·镜头】立夏:风暖昼长 蒸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