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 > 国内游 >

十渡设仨投喂点 黑鹳过冬有“口粮”

来源: 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8-01-13

  在房山十渡栖息的黑鹳吃上了专供的泥鳅和鲫鱼。

  本报讯(记者 王海燕)昨天早晨6点,天还没有亮,野保志愿者蔡丰永拎着一兜子泥鳅,从住处走到百米外的拒马河六渡浅滩上,把20多斤泥鳅均匀地撒到没结冰的水面上,“这是给黑鹳的‘口粮’。”

  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支持下,从去年11月初开始,几乎每隔两三天,就有野保志愿者为房山十渡地区栖息的黑鹳们送“口粮”,帮助这些野外的黑鹳群体顺利越冬。

  “最初在十渡地区设了3个投喂点,分别是六渡、七渡和八渡。这段时间气温连续下降,七渡和八渡的水面都已经结冰,只有六渡还有活水,所以现在的投喂点主要是在六渡。”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负责人介绍。

  因为黑鹳生性机警,投喂一般选择在夜间或者清晨天色未明之时。通常早上7点多,黑鹳就会来投喂点觅食,一直进食到上午10点钟左右。下午三四点钟,再来投喂水域觅食,一般进食过程在两个小时。

  黑鹳和大熊猫、金丝猴一样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本市,房山十渡地区是黑鹳最主要的栖息地。2012年8月至12月,北京市对黑鹳进行同步调查,累计发现黑鹳400只次,其中在房山区就发现300余只次。

  “在十渡越冬的黑鹳群体数量基本稳定,但据这几年的观察,亚成体的数量明显少了。”长期关注房山黑鹳的野保志愿者吴秀山说。他所说的“亚成体”,就是指黑鹳的幼鸟,和成体黑鹳的黑色颈羽不同,亚成体黑鹳的脖子是灰色的,在观察时很容易辨认。亚成体的数量少,说明幼鸟成活率低,这或许和冬季食物短缺有关。

  地处深山的十渡,冬天的气温要比平原地区低几摄氏度。水面大量结冰后,黑鹳很难找到觅食水域。为了帮助黑鹳度过“口粮荒”,志愿者们投喂了一定量的泥鳅和鲫鱼,最多时可引来18只黑鹳觅食。

  不仅仅是黑鹳,在北京越冬的灰鹤等大型水鸟也遇到了冬季觅食困难的问题。去年入冬以来,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在延庆野鸭湖和密云水库北岸分别设立了食物投喂点。和黑鹳嗜吃泥鳅小鱼等河鲜不同,灰鹤更青睐老玉米。但不是把玉米粒撒在地上就行,“前些年,当地的农民就好心撒了不少玉米粒喂灰鹤,但发现灰鹤基本上不吃。”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和黑鹳一样,灰鹤也是警惕性非常高的鸟类,带包叶的整个玉米扔在地上,它才敢去啄食。为此,去年下半年救护中心收购了2.3万斤的整棵玉米棒,入冬后分别撒在野鸭湖、密云水库北岸灰鹤经常觅食的河滩地上,供它们放心食用。

    国内游

    【纪检人·镜头】立夏:风暖昼长 蒸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