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之艰
超载过牧占牧区25%以上
其其格算了一笔账,家里每年卖出30多只羊,十几头牛,一共能换来3万多块钱。但这3万块钱花费的速度比沙漠化来得更快。其其格草场上的200多头羊和50多头牛,每年需要购买8000斤玉米和7车草才够喂养,这笔花费将近16000元,“这还没算可能要买小崽和可能要买药的钱。”这样一来,剩下的钱只够一家三口日常开支了。
苏尼特左旗草原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殿成知道,其其格家的情况只是1.7万牧民之一。苏尼特羊已被列入全国优良畜种名录,是“享誉国内外的美味羊肉”,要牧民少牧实在困难。“牧民得生活,这是唯一的经济来源,所以尽管有禁止超载放牧的限定,牧区普遍超载过牧,有些牧区超载率在25%以上,生态压力很大,过牧罚款,但并不能根治。”
“还要配合经济发展,都种树了农民没饭吃了也不可能。”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林业工程负责人陈京弘也提出,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有一个良性的、互动的增长,这是未来治沙的方向。
治理沙尘缺乏统一协调
而治沙成效,并不是几个部门就能够做好的工程。
苏尼特左旗林水局治沙林业工作站负责人李牧说,苏尼特左旗政府组织了一个农林牧生态部门协调,“可是也不知道叫什么,也没有具体协调指导过什么工作”。
苏尼特左旗政府办一工作人员对此解释,内蒙古多数镇级以上的政府,都设有协调管理农林牧草的部门,“但这些部门目前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没有相应的专项资金,也没有好的项目,大的工程基本仍是由分散的职能部门处理。”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林业工程负责人陈京弘和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会长潘秀峰都认为,生态工程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防沙治沙主要是林业系统在做,但它的内容需要农、林、水、土地多部门相互配合、协调。“但目前的情况是,各部门基本上不协调、各自为政。”潘秀峰说。
成本较大治理资金不足
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会长潘秀峰说,许多地方的防沙治沙工作正向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的地方推进,治理难度不断加大,加上人工费用和物价上涨,治理成本大幅增加,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地方的实际造林投入超过国家补助标准的好几倍。
苏尼特左旗林水局治沙林业工作站负责人李牧抱怨,自2000年治沙工程开展以来,国家给苏尼特左旗的补贴是建设费120元一亩,封地育林补贴70元一亩,“可这15年来,什么都涨了,国家的补贴没有变”。
富足如北京,“最早国家给每亩地100元造林建设费,市里配套100元,每亩地总共建设费200元;现在北京市每亩地的造林建设费涨到了3000元,国家的标准也涨到了400元。”就算这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林业工程负责人陈京弘仍然提出,建设费用虽然提高了,但成本也提高了,“这些钱要干这个事情还是有点困难,一个人工都长到100多元了。”
在陈京弘看来,这个问题放到外省市难度更大,“它们现在的经济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沙区本身环境恶劣,投入又少,国家的那点钱它也干不了什么事情。”
京华时报记者王梅王莉霞发自内蒙古 图片/京华时报记者陶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