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舞台上,“间谍门”常常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关系好时,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力避节外生枝,影响交往。关系不好时,常被政治化,甚至连无关痛痒的偶发意外都被无限放大,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互相攻讦、互相驱逐,直闹得都下不来台阶。日前,英方公布利特维年科事件调查报告,把发生在十年前的旧案拿出来翻炒,指责俄当局涉案,是普京下令杀死了叛逃特工。两国再次爆发“口水战”,令本已紧张的英俄关系再陷危机。
单从报告内容本身来说,并无太多新意。在案件关键环节上,报告并未披露新的确凿证据,使用的均是“或然性”语言,凭的都是猜测和逻辑推理。这与案发时如出一辙。利特维年科曾任职俄联邦安全局,二〇〇〇年叛逃英国。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在伦敦一家酒店与两名俄罗斯人喝茶时,疑遭人用放射性元素钋下毒,后不治身亡。利本人在生命垂危时就直指自己遭到克里姆林宫暗算,英警方随后宣布,利特维年科死于放射性元素钋中毒,属于谋杀案,两名俄罗斯人科夫通和卢戈沃伊是在俄有关部门指挥下实施了毒杀,这一行动“很可能”得到了普京的批准。
利特维年科死后近十年间,其案情不时被提起,成为影响英俄关系的一大障碍。英方一方面谴责俄当局暗杀行为,另一方面,要求引渡俄罗斯嫌疑人受审。但俄方坚决否认指控,拒绝英方引渡要求,并指责伦敦将案件政治化。两国由此拉开了旷日持久的外交风波。但俄英外交上互有所需,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并未打算与俄彻底撕破脸皮,对社会各界彻查的呼吁,政府多以保护俄、英情报机构的敏感信息为由婉拒。
直到二〇一四年七月,英方态度发生重大转变。英方突然宣布,将对利特维年科死因进行调查,以弄清克宫是否是幕后黑手。时隔一年半,调查报告出炉,结论用了许多“可能”、“也许”等词语,不过是重复了十年前的揣测,这份报告也就成了没有结论的结论。
英国方面何以“翻老帐”?是否把利案当成一张“政治牌”,只有把两国关系放到国际角力的大背景下,答案便一目了然。英方决定于二〇一四年七月启动案件调查时,正值乌克兰危机风起云涌之际,乌东武装与基辅彻底闹翻,大打出手。莫斯科深度介入,支持乌东武装反击基辅的“反恐行动”。与此同时,马航MH17客机在乌东被击落,美欧众口一词地将矛头指向莫斯科,要对俄加大制裁。英首相卡梅伦尤其积极,呼吁欧盟对俄采取措施,包括对俄银行及航空业采取管制措施,要求欧盟停止对俄军售。启动利案调查,无疑于英对俄开辟的第二战场。
此次报告出炉的的时间颇耐人寻味。从叙利亚和谈及反ISIS角度看,英方本应更倚重俄罗斯,更需要莫斯科的参与;但从另一方面看,俄已深度介入中东,在地缘政治争夺中与美欧公开叫板,影响力日渐扩大。英重提“旧案”,表明伦敦并未真正打算改善与俄的关系,至少,在对俄打压与合作的天平上,前者的分量明显重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