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奇芳
2月17日,西班牙警方以工行马德里分行对涉嫌洗钱的资金监管不力为由,对该分行进行搜查,5名管理人员被移送至警察局接受进一步调查。西班牙警方此举声势浩大、媒体报道铺天盖地,不仅在中西两国,甚至在国际上都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西班牙警方称相关侦查行动尚处于保密阶段,不能通报更多细节,在现阶段对事件本身还难以做出明确的判断。
但是,如果结合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趋势快速发展,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扩大的宏观背景,此次“马德里事件”的警示还是非常明确的,即:包括银行在内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必须全面加强风险防控。
练好“内功” 防范经济风险
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但企业大规模走向海外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例如此次事件中的中国工商银行马德里分行,是2011年才开设的。正是由于“走出去”的时间不长,而且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商业传统等环境往往与中国国内存在较大差别,企业在了解和适应的过程中常常会面对许多具体操作上的经济风险。
具体到本次的“马德里事件”,工行等中国商业金融机构在海外的经济风险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因为这关系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动。
目前,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包括工行在内的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众多的操作风险。首先,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业务开展不久,各家商业银行都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内控机制还不完善。即便在国家层面,关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政策和监管也在摸索,一些漏洞有待填补、一些规定有待理顺。其次,技术性限制也增加了银行在离岸人民币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比如,进出口核销和出口待核查帐户被简化,大大增加了银行对贸易真实性的责任。再次,目前在海外经营的中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熟练掌握市场规则和产品特性的专业人员。对大多数商业银行员工来说,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难免对相关规定及业务流程不尽熟悉,缺乏实际经验。上述因素都给我国金融机构的海外经营带来了严峻挑战。
因此,中国的各家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加强自身建设,包括完善规章制度、监管体系,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流程,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抗风险能力,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完善和扩大。同样,其他领域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必须在规章制度、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大力气,练好“内功”,提升自身防范经济风险的能力。
营造环境 化解非经济风险
除了经济因素带来的风险,中国企业在海外面临的非经济风险也不容小觑。非经济风险涉及政治、安全、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如所在国政权更迭、局势动荡、国家安全考量等等。这些风险靠企业自身是很难应对的,必须在政府主导下统筹协调,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其中,尤为值得重视的是舆论环境的营造。在此次事件中,舆论的重要角色体现得非常明确。中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引发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重新规划,在客观上对传统的利益分配体制形成了挑战。因此,一些西方媒体经常给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强行加上一个所谓的军事或战略背景,动不动就大肆渲染“中国经济威胁”、“中国经济渗透”等言论,中国高铁“走出去”遭到的舆论攻击是最典型的例子。这种通过舆论把经济活动“政治化”的现象必须得到重视,否则将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构想的推进带来巨大阻碍。
一方面,中国社会各界要积极阐释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同时广泛传递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信息,欢迎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搭乘中国经济的“便车”。另一方面,企业要将投资经营与所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给当地民众带来看得见的利益,同时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社会,学会宣传自己,树立中企良好形象,打造与当地水乳交融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