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国际 > 滚动 >

施君玉:习近平访捷弥补中国外交短板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6-03-30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自中共十八大实现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替以来,中国外交空前活跃。习近平登陆亚、欧、非、美诸大洲,外交足迹遍及全球,唯未曾踏足中东欧。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捷克行带有填补中国外交空白的意味。

  在谈到中捷关系时,捷克总统泽曼用到“重启”一字,一语道破中捷关系复杂曲折的过去,这也是中国与中东欧这一特殊群体关系的缩影。

  中东欧是中国外交的“短板”,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考量。苏东剧变后,中东欧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极端,将几十年的不幸归咎于前苏联,迁怒于社会主义阵营,意识形态成为划分敌友的首要标准,对华关系成了这一简单逻辑的牺牲品。一时间,中东欧摇身一变,成为最正统、最激进的“人权先锋”,比西欧更“西”。为追随美国,中东欧甚至不惜与西欧决裂,“打伊倒萨”时一度出现新老欧洲的分裂。捷克亦是这股大潮的重要推手,一度成为最活跃、最突出、嗓门最高的中国批评者,在达赖及人权问题上与中国尖锐对立。而从现实讲,中东欧毕竟是生活在东西方夹缝中的小国家,运作大国关系、妥善处理地区冲突及全球议题是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中东欧在中国外交大棋局中不处主导地位。

  中国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世界,也突破了中东欧意识形态的铁幕。中东欧国家开始认真审视过去所走过的路,从醉心于意识形态对立转变为从国家利益,特别是从经济利益出发重新设计对华关系,捷克对此问题的认识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正如泽曼总统所言,捷克坚信绝不能干涉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的事务,不能教别人如何践行市场经济,或者如何解决人权问题,相反,要向中国学习,学习其如何提高经济增长,如何稳定社会秩序等等。正因为有了立场,中捷关系才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国际实践证明,互利互惠国家关系的牢固程度远大于意识形态画线的“盟友”。如果说中东欧曾一度把中国崛起视为威胁,曾千方百计通过人权等议题对华施压,那么,现如今,这些国家越来越多地把中国发展视作机遇,合作的意愿日益强烈。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须要打通中东欧地区这一要道,使其畅通无阻地延伸到西欧。而在整个欧洲经济不景气、众多国家深陷债务危机、无暇他顾的背景下,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可谓雪中送炭,将为中东欧带来急需的投资,推进水利、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其发展的瓶颈问题。

  时代在变化,习近平访捷将把中捷关系推向新高度,中国与中东欧关系也将步入大交流、大合作的“黄金期”。

 
 

    滚动

    印度遭罕见沙尘暴袭击 已致逾百人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