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君玉
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一日,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将在华盛顿举行。从二〇〇九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布拉格详细阐述“无核”构想,并倡议由美国主办核安全峰会至今,以核不扩散和核裁军为主旨的峰会已走过六年,但世界却距“无核”目标越来越远,所面临的核安风险有增无减,摆在峰会领导人面前的任务与挑战愈发艰巨。
人类是通过战争认识了核。核,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在众人类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几十年来,核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像一只飘忽不定的“幽灵”,随时随地可能为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朝鲜第四次核试验,震惊全世界。人类痛切地感到,现有的核安全保障机制是何等脆弱,以至于无力应对一个小国家的肆意妄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边是全世界大谈特谈核安全,一边却是越来越多的国家迈过“核门槛”,堂而皇之地加入有核国行列。尚有一众国家徘徊在“核门槛”外,一旦需要,可随时跨越红线。
比一国拥核更令人担忧的是核恐怖。不论是过去对“基地”组织的围剿,还是现在对ISIS的打击,不时有消息传出,可能已有小型核武器流入国际恐怖组织手中,恐怖分子有机会对人类发动核恐袭。万幸的是,至今噩梦尚未成真,不幸的是,现有机制无法绝对排除核恐袭的威胁。为了制造更加惨烈的恐怖袭击,恐怖组织正千方百计地获取核武器,这是现实。虽然有《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等一系列文件约束,但在纷繁复杂的反恐形势面前,法律常常是软弱无力的。可悲的是,面对日益突出的核恐怖威胁,人类迄今仍生活在侥幸之中。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彻底粉碎了核能万无一失的“神话”,也再次引起人们对核材料危险的关注。联想到上世纪发生的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尔核灾等一系列事件,人们不寒而栗,在核“幽灵”面前,人类最先进的技术保障是如此不堪一击。尽管每一次核灾难发生后,都会引发人类对核安全的反思,在社会上引发核能存废之争,但也许人类太喜欢依赖廉价、清洁的核能源,一边是对核事件善后处理,一边却是核电站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当然,回荡在人们耳边的,仍然是百分之百的安全保证和信誓旦旦的承诺。
今年的核安峰会少了“核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俄罗斯,白宫对此表示遗憾。对俄抵制此次峰会可作各种解读,斥其出于“政治目的”也好,骂其“自我孤立”也罢,真正遗憾的是峰会效果会因此大打折扣,令本已前景堪忧的裁军谈判不但不能取得进展,反而可能会开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