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四月二十九日,梅派弟子与梅家家人在梅葆玖灵堂\刘维供图
大公网5月4日北京讯(记者孙琳、籍夏瑾)五月三日上午十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幼子,京剧梅派艺术掌门人梅葆玖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告别仪式现场循环播放着梅葆玖生前的唱段《贵妃醉酒》、《梨花颂》。梅葆玖家属、同事、生前好友,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数千名群众自发前来送他最后一程。在送行的队伍中,包括胡文阁、李胜素、魏海敏等五十馀名弟子,以及尚长荣、叶少兰、于魁智、六小龄童等众多的文艺界名家。
桃李满天下 师恩如海深
上午十时,梅兰芳曾孙、梅派第四代传人梅玮手捧梅葆玖的遗像位列吊唁队伍最前方,梅葆玖的夫人林丽源坐着轮椅缓缓前行,神情十分哀伤。桃李满天下,师恩如海深。随着梅葆玖的灵柩进入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梅葆玖唯一的男旦传人胡文阁等梅派弟子失声痛哭,长跪不起。前来吊唁的文艺界名家包括尚长荣、叶少兰、于魁智、六小龄童、雷恪生、刘长瑜、田连元、濮存昕、白燕升、李金斗、余少群等。中国戏曲学院的师生亲自在院中拉出横幅,沉痛悼念这位戏曲界的大师。梅葆玖生前的好友还为他谱写了一首诗:“来为戏剧增华光,去因传承报天堂,人间尚有绕梁唱,梅韵无处不芬芳。”
上午十一时四十五分,梅玮手捧梅葆玖的遗像走出灵堂,礼堂外的群众高喊着“梅先生,一路走好”,满含悲痛地送完梅葆玖最后一程。
前来吊唁的知名演员六小龄童在接受群访时表示,梅葆玖是其艺术路上的前辈,人生路上的楷模。六小龄童的家族与梅家素有往来,早年梅兰芳就很关注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的绍剧,央视的“六龄童专辑”节目录制时,梅葆玖还亲自写了一封信。“葆玖是京剧艺术真正的大师,对京粹艺术在海外的推动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的离去是京剧界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希望今后更多的观众能关注京剧艺术。”
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尚长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梅葆玖先生的离世是中国戏曲界的重大损失,其艺德、人品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则感慨:“梅先生怀有精湛造诣,却在生活中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平民,他既是一位看透世事的‘寻常百姓’,又是一位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艺术大师,令人敬仰。”
曾在电影《梅兰芳》中出演青年梅兰芳的演员余少群接受媒体采访时难掩哽咽:“这是京剧界非常沉重的时刻,也是梅派艺术重大的损失。从拍《梅兰芳》时我就开始和梅先生接触,很感谢梅先生这么多年对我的教导,看到他离开,很难受。”余少群还表示今后会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在不同的领域传播梅派艺术。
京剧艺术本质的恪守者
原北京市文化局党组书记、梅派爱好者张文华在参加梅葆玖遗体告别仪式后接受了大公报记者专访。在他眼里,梅葆玖是名副其实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是传承梅派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梅派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张文华说他最敬佩梅葆玖的地方,是他作为京剧艺术本质规律的恪守者,坚持了京剧艺术发展的正确道路,坚守了京剧艺术的本质特征。京剧讲究“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即有声就是歌唱,只要动就是舞蹈,是京剧区别于西方话剧、歌剧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志之一。京剧的发展经历了先有舞蹈再有歌唱再有故事的过程。张文华回忆梅葆玖曾说京剧创新要坚持“移步不换形”,形就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本质特征,即“虚拟化,程式化”,简化成两个字就是“写意”。张文华表示,梅葆玖在《大唐贵妃》,以及给学生们排的《西施》等剧目里都引进了西方交响乐,但他将“体”和“用”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丰富了表现形式,又保持了京剧的“形”。
张文华认为,梅派艺术的本质特征,要从一个“圆”字说起。一个是物理学上的圆“看得见摸得着听得着”,梅派的旋律永远是“拾阶而上,顺流而下”,没有一些非常突兀的跳动过大的旋律,吐字发音也是圆的,“特别是葆玖先生,听他的声音就好像是在嘴里打磨好了,出来就是圆润的,非常悦耳”。张文华还表示,梅派的表情,不管是悲伤喜悦都在可控范围之内。“眼神款款起落,动作没有很棱角的。”传统戏曲讲究“使用曲线美”,泼一杯茶,一定得绕几下,表示着急两只手绕几下,让人看着听着很舒服。
在张文华看来,梅派艺术还具备哲学意义上的圆,即“合适”、“圆满”。梅派艺术在各个层面都做到了恰到好处,跟中国儒家思想相契合,“中庸”,无过无不及,就是“合适”。这是梅派艺术最难得最高贵的部分。“葆玖先生对梅派艺术的传承演绎和发展,也到了这个程度。玖爷一张嘴,就是不一样。”张文华将梅葆玖的吐字发声称为“隐音”,“你听一耳之后你永远想听,上瘾了”。
戏迷:梅音成绝响 梨园玖不衰
图:灵车缓缓驶入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公报记者孙琳摄
告别仪式现场还聚集了上千名自发前来的社会各界民众,早在离遗体告别仪式还有约一个多小时时间,大门外已排起长队。许多头发花白的老戏迷拄着拐杖,眼圈泛红。其中有戏迷哀伤地唱起了梅葆玖的经典唱段,还有送别群众展开了悼念梅先生的诗文:“梅音成绝响,梨园玖不衰。有教无类韵,传京剧衣钵。雅俗齐共赏,国粹正能量。梅派最完美,世界非遗选。”
特地从深圳赶来吊唁的戏迷赵女士对大公报说自己几乎是听梅葆玖的戏长大的,家人也在她的影响下成了玖爷的忠实观众。“我家里收藏了多张跟梅葆玖先生的合影,他是我见过的最有亲和力的大师,为人特别谦和,在舞台上有强大的气场和感染力,走下舞台就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你叫他他会主动走过来跟你聊上两句”。
提起梅派艺术,赵女士表示:“梅派艺术所表现的是‘范本美’,而不是‘特色美’。很多流派也是由梅派发展过来的,可是当他到成熟的阶段时就会产生一种‘特色美’,像张派的张君秋老师到了成熟期,他的唱腔就非常有特色。当然这种‘特色美’,也是一种很好的艺术特色。而玖爷给我们展现的是他的‘范本美’,它讲究的是唱、念、做、舞这四个方面都要非常非常的规范。他说过‘只有规范了以后你才有可能美’,他表演‘纤云弄巧’的时候,马上健步的走上台来,瞬间就投入一种非常认真状态,拿一个扇子就开始给我们展示起来。”
“梅葆玖让中国京剧梅兰芳艺术的‘范本美’,在世界戏剧的领域里面,成为全世界戏剧艺术的一个示范。”赵女士不禁喊道:“今天我带着家人的心愿前来见大师最后一面,祝愿大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