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韩国政府公布,将在星州郡部署美製“萨德”反导系统(THAAD)。尽管韩国多次强调,这一系统是韩国国防需要,但中国对韩方举措表示强烈抗议,指韩国部署“萨德”系统是“不必要”,不利于中国国家利益和东北亚地区局势稳定。一时间,中韩双边关系似乎陷入危机。笔者就此採访了韩国“世宗研究所”(Sejong Institute)研究企划本部长李相贤博士(Dr. Sang Hyun LEE)。“世宗研究所”是韩国著名非官方政策型智库,与韩国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繫。目前韩国总统朴槿惠提出的“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Northeast Asia Peace and Cooperation Initiative)即世宗研究所起草。李相贤对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和区域安全有长期深入研究,曾随团来华与中国学者讨论中韩关系等议题。本次採访分三部分:近年中韩关系发展、“萨德”部署问题、韩国外交大战略。
近年中韩关系发展
沈:自2013年来中韩双方互动频繁,曾有评论预测中国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利益和外交政策将向韩国倾斜。根据过去两年中韩关系发展的现实,你如何评价上述预测?
李:朴槿惠总统上任以来中韩关系确实发展良好,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国在朝鲜半岛的政策有根本改变。中国依然将朝鲜视为具有“缓冲区”价值的战略资产,而非累赘。尽管目前中国对朝鲜政策有转型的迹象,在近期内中国必然不会“放弃”朝鲜。
沈:自2013年来,朴槿惠总统对朝鲜展开了以“信任外交”为核心的外交政策。在对朝政策上韩国与中国是否进行了协调?韩国眼中,中国在朝鲜半岛扮演怎样的角色?
李:朴槿惠政府的“信任外交”理念具体表现为“朝鲜半岛互信建设”“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和“欧亚构想”三大政策构想。中国原则上支持“朝鲜半岛互信建设”以改善韩朝两国关系,但中国视“半岛稳定”优先于“朝鲜无核化”。在韩国看来,中国并未对平壤施加足够的压力以使得后者回归弃核谈判。
“萨德”部署问题
沈:为何韩国在2013年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后,未接受美方关于部署“萨德”的提议,而今次迅速决定部署?
李:在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后,韩国方面仍觉得朝鲜尚有希望弃核,而且韩国明确表示不会加入美国领导的全球反导系统,因为那样代价高昂且会不必要地刺激中国。然而今年来半岛局势急转直下,朝鲜在核试验后展开了一系列导弹试射。本来韩国部署“萨德”的决定预计在10月公开,但7月朝鲜再度声称,其导弹试射的目标包括韩国领海和主要机场。朝鲜的挑衅举动让韩国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沈:“萨德”反导系统对来自朝鲜的大规模短程火箭是否有足够防御力?韩国决定部署“萨德”系统,是否也为表明韩方对“韩美联盟”的重视?这一信号对中国有何影响?
李:韩国对朝鲜的导弹防御分为不同层次,如果朝鲜对韩发动大规模火箭袭击,韩方必然会动员包括驻韩美军在内的所有反制力量,而“萨德”将为韩方带来更多威慑力。这一部署决定确实标誌着韩美联盟的牢固,亦是向中国表明,韩美不会容忍来自朝鲜的挑衅。然而中国并不必觉得受到“冒犯”,因为“萨德”是纯粹针对朝鲜威胁。
沈:“萨德”的雷达系统会减弱中国针对美国的洲际导弹威慑力吗?这是否是中方认为“萨德”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理由?
李:中国对“萨德”的担忧有二:一是“萨德”雷达侦测模式从terminal mode(TM)转变为forward-based mode(FBM),后者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对洲际导弹发射阶段进行侦测;二是韩国“萨德”系统会与日本境内的“萨德”系统联动,对中国形成侦测网。但是中国的担忧其实是多馀:首先,TM模式下“萨德”专注于侦测来自朝鲜的导弹威胁,根本无法侦测中国境内的导弹发射;其次,即便韩国“萨德”系统转为FBM模式,中国将立即侦测出这一转变,并且中国自身在黑龙江部署的雷达侦测范围达到5500公里,覆盖整个朝鲜半岛,韩国并未表示反对;最后,韩国与日本双边关系尚未达到能在国防安全事务上进行密切合作的程度,联合反导系统还只停留在可能性层面。中国当然有权对此抱怨,但毕竟是朝鲜首先发起挑衅,韩国才做出反应。
沈:你认为“萨德”会使朝鲜半岛更安全吗?或会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
李:目前面对来自朝鲜的持续、切实的核打击威胁,理论上韩国唯一确保国家安全的手段就是自身拥核,以使半岛获得“核威慑均衡”下的和平。但“半岛无核化”就绝无可能实现,故韩国政府不持拥核立场,美国方面亦不会在半岛部署核打击力量。如此,韩国能做的回应就极为有限,不得不採取一切常规措施加强对朝鲜的威慑,“萨德”只是其中之一。同时韩国亦希望国际社会共同对朝鲜施压,促其弃核。半岛局势如何演变取决于中国的回应:如果中方坚持升级其导弹系统,美国、日本和韩国将不得不作出同样的举措。这样的军备竞赛对东北亚任何国家都不利。
沈:中国会因此採取经济制裁等方式“惩罚”韩国吗?那将会如何影响韩国的利益?
李:中国自然能够这么做,但这是一把双刃剑,中国自身经济利益亦会受损。如果中国执意如此,韩国可以承受相应的经济利益损失,而绝不会在国家安全上做出妥协。事实上中国的“报復”行为只会恶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这与中国的外交利益并不相符。中国曾经擅长“魅力攻势”(charm offensive)外交手段,而非“恶性攻势”(harm offensive)。我希望中国採取较为谦虚大度的态度,处理周边外交事务。
韩国外交大战略
沈:你如何定义韩国在东北亚地区作为 “中等国家”(middle power) 的角色?
李:韩国经济早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但直至最近才开始採取“中等国家外交”战略。“中等国家”意味着该国以中等体量在区域乃至世界事务中发挥一定的领导作用。东北亚地区地缘环境复杂,有朝韩矛盾、中日对立、中美竞争等多重紧张关系,韩国力求扮演“催化剂”和“协调人”的角色,通过发起一系列多边合作机制来引导地区局势。“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即这样一个机制,韩国希望打造“开放的地区合作”,促进韩、朝、中、日、俄、蒙古和美国的共同对话,以打破“六方会谈”的僵局。
沈:韩国近年来给人以“经济上与中国亲密、安全上与美国联盟”的双重外交趋势,在未来是否可持续?
李:我认为当今国家间利益关系比过去二十年更为复杂,绝不是“零和”局面。韩美联盟当然是韩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非全部。今天的韩国“国家利益”有着广泛的延伸,超出了传统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我认为韩国的立场是,中韩、美韩关系不是“互斥”,而是美、中、韩三方共同发展的建设性关系。
沈:你如何预判中美关系未来在东亚地区的发展趋势?中国会否更激进,美方会否退让?韩国又将如何面对上述情形?
李:我认为,未来亚太地区局势的演化取决于两个关键主题,即“新兴大国关系”和“亚洲再平衡”。中美关系对亚太局势的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来看,“中国崛起”势必造成与美国的结构性冲突,两国关系估计将更为紧张,但这不意味着冲突必然爆发。美国的“再平衡”战略是“在长期将亚太事务作为优先级”的战略调整,我不认为美国会在亚太退缩。但中美最终应当会互相妥协,以达至双方均能接受的局面。韩国乐意与中美双方展开建设性合作,维护亚洲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香港国际关系协会主席沈旭晖策划,黄思为笔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