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国际 > 滚动 >

观察:亚太秩序化遇阻力 美中心角色难以为继

来源: 大公网 发布时间:2017-05-02

 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已百日,亚太各国密切关注新政府对外政策在本区域内可能造成的影响。本次访谈中,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太区域研究专家、亚洲研究所教授包义文(PaulEvans)以加拿大国际关系学者的视角介绍了他的观察,并对特朗普时代的亚太局势走向作了进一步阐述。包义文指出,特朗普政府领导的美国对外政策正发生巨变,美国在亚太地区国际机制建设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将不确定,亚太局势朝规则化、秩序化方向演进的步伐将遭遇更大阻力。这一情形下,中国能否发挥领导力,备受各界关注。

  问:长期以来,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政府的各项对外政策支持程度不一,尤其对美国作为国际政治舞台“领导者”的形象并不完全认同。目前美国国内舆论会对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取态产生什么影响?

  包:去年美国大选的过程已经充分反映出,不少美国民众对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于国际舞台扮演的角色抱怀疑态度。当然,美国一直有小部分学者主张美国应减少对国际事务的干预程度。特朗普代表了存在于美国一般民众间的一种情绪:美国过去担任的“世界警察”角色既不正确也不可持续。这是美国“杰克逊主义”外交观念的代表,即“固守国内利益,除防御外敌的直接威胁外不与其他国家纠缠”。也有不少美国人认为,过去二十年美国对外部世界的干预往往事与愿违,典型的例子即本世纪美国在中东的战争。很多特朗普的支持者寄望他能将美国带出常年海外战争的泥沼。

  上述观点在美国社会存在已久,它们在特朗普的号召下得到了巩固。特朗普发现了美国民众的上述诉求并将之放大,他对美国盟友“搭便车”的指责,对国际多边机制的批评,都引发了相当多(但并非大多数)美国选民的共鸣。如今特朗普正式就职数月,人们最关心的是“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从他最近对叙利亚采取的军事行动和对美军在朝鲜半岛活动的部署来看,特朗普先前对孤立主义的拥护可能只是说辞而非真心。这当然让美国传统保守派欣慰,却可能让那些支持他的选民失望。

  问:过去数月,围绕美国的对外政策立场,尤其是对盟友的态度,特朗普本人及其内阁团队常释放出矛盾的讯号。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一现象?你认为目前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制定有何可以把握的特点或规律?

  包:目前白宫内部尚未形成一套政策制定机制,而是充斥着决策者的直觉与冲动,其中最关键的诉求是“美国优先”。这一口号本身并不新鲜,但特朗普将它用于颠覆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各届政府对外政策基调。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抱怨情绪,而非经由学界、智库或是政党研究得出的贸易、安全领域战略。特朗普在大选期间的孤立主义姿态,与他如今对叙利亚问题的强硬立场、提高国防预算的计划形成鲜明反差;他对美国与邻国加拿大、墨西哥的关系,以及对NATO的态度都作出过前后矛盾的表态;他对待中国的方式也经历过大幅转变。这些或许是特朗普团队处理白宫次级人事任命过程缓慢的结果,白宫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外交政策框架,这正是特朗普政府对外政策一直难以预测的原因所在。

  目前白宫的状态是美国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它与我们所知的美国共和主义、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传统执政理念都不同。目前特朗普团队内部不仅没有形成对外交决策框架,团队成员之间也缺乏共同立场。当然,历届美国政府内都有持不同观点的派别互相竞争,但他们都会认同某一执政理念,并且领导者会从战略角度思考问题。目前特朗普的团队对于本届政府的执政理念尚未形成新的共识,而在特朗普的领导下,我们或许不得不习惯于来自白宫的矛盾信号、频繁变动的人事任免,以及缺乏战略观、注重短期交易的领导风格。

  问:面对特朗普政府的“新政”,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又是如何应对的?

  包:对亚太地区各国而言,曾经被视为美国自一九七○年代以来对外政策根基的元素,正受到史无前例的动摇。过去四个月我于不同亚太地区国家之间停留,进行访问和考察,其间有两个较为清晰的观察。第一,各国对特朗普决策的难以预测性感到焦虑。目前,区域内各国都急于了解特朗普政府下一个动作是什么。他对国际事务表现出的态度让其他国家感到难以信赖,各国都对未来与美国关系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第二,目前亚太地区各国都在尽可能积极与美国发展双边关系,特朗普政府似乎更乐于双边关系建设和单边主义行动。他的外交风格是事务性的,其行动关注的核心往往是各个单一问题,而非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在对外战略和经济关系处理方面,特朗普政府表现出对“轴心—辐射式体系”(hub-and-spokesystem)的偏好。各国的长期利益需具有区域和全球视野的多边合作机制来保障,但为了各自的短期利益,不少国家都在按照特朗普政府的偏好行事。

  对G20、APEC和联合国等国际多边合作机制而言,美国接下来扮演的角色和责任都令人忧虑。加拿大、德国和澳洲目前依旧在呼吁进一步巩固多边主义,最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表态支持国际多边合作。在华盛顿转向双边主义,对多边合作机制持怀疑态度的环境下,要继续维持国际自由主义秩序将会非常艰难,但同时也非常必要。气候变化、核不扩散问题、维和行动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至关重要的议题,都亟待各国通过全球合作来应对。

  问:随着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结束,美国对东亚地区的政策将朝什么方向演化?这对东亚区域化进程会有何影响?身处其间的中国又有何机遇?

  包:“亚太再平衡”这一战略已经成为过去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将不再活跃于亚洲。美国在亚洲的商贸和战略利益巨大,但特朗普时代的美国将以何种角色、何种途径维持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我们尚不得而知。在军事方面,奥巴马政府时期已经增加了美军在亚太地区的部署,并巩固了和东亚盟友的军事联系;特朗普政府很可能延续这一路线,并专注于传统军事力量的部署,而对非传统安全问题不那么重视。在经贸领域,奥巴马政府力主的TPP已胎死腹中,特朗普政府将倾向于和东亚国家进行双边贸易谈判。美国在推动亚太区域化过程中的中心角色已经不再,短期内我们也看不到特朗普政府有这方面的考量。在区域机制建设方面,我们也很难期待特朗普政府将之作为对亚洲政策的重点。

  这一情况下,中国很可能将扮演自由主义经济秩序捍卫者的角色。中国本身对经济全球化持开放态度,并在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联合国维和行动等议题上越来越多地发挥领导力。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中国是否会继续深化其国内的经济改革,将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中国的视野能否超越短期商贸利益,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使其他国家受惠?而东亚地区其他国家又能否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同样信任中国,将中国视为区域内友好的邻邦?

  近期,澳洲和新西兰都在与中国就升级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目的正是深化和扩展双方在自贸协定框架下的经贸合作。加拿大也与中国就新的自贸协定展开了前期磋商。这些举动背后都反映出各国对美国接下来贸易政策立场的不安,也是相关国家对“如何拓展双边贸易协定”做出的尝试。同时,这些谈判过程本身也是区域内各国观察中国经贸战略前瞻性和开放性的试金石,中国在新一轮亚太区域化过程中被寄予厚望。

  在安全领域,尽管近期美国对韩国、日本等国都做出了战略保证,但盟友对于美国的承诺和意图都抱有疑虑。相关国家也在思考如何在与美国的联盟关系之外保障自己的安全利益。区域内诸如ASEAN、东亚峰会等多边组织和机制,目前并不能提供足够的战略互信和有效治理,因此尚难取代联盟体系。要使亚洲各国“消化”特朗普政府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在亚太地区的行为和领导力格外关键。

  香港政策研究所国际关系中心 沈旭晖  黄思为

 
 
 

    滚动

    印度遭罕见沙尘暴袭击 已致逾百人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