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要闻 > 正文

专访郑山莙:做老子《道德经》文化传承者

2016-03-22 09:29 作者:顾宝军

  《中访网》全媒体记者 高钰东  原俊民

 

    陕西省老子书道研究会会长郑山莙先生,自幼雅好书法,兼攻医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重书法,由艺而道,备崇老子。以几十年精湛的技艺书写小楷十条屏《道德经》300余通并专心致志研究《道德经》的生涯。志为《道德经》之抒写者、传承者、践行者。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到目前为止,其作品已经被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陕西省政府、省参事室(文史馆)等单位及港、澳、台等各地收藏;部分作品被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巴西等国国际友人所收藏。

    

 

   《中访网》:是什么原因使您对老子以及《道德经》产生兴趣的呢?

 

    郑山莙:我幼承庭训,除学业之外,在祖父的指点下主攻书法和岐黄之术,四十年来从没间断过。从小时候观看《道德经》后,即爱不释手,以至熟捻于心,背诵如流。多年的研读,使我对老子及其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于是萌生对老子的崇敬之情有所表达并对其思想有以传承的强烈愿望。而如何表达并进行传承?最初没有想过通过书法表达出来。后在习练之间以“自然”、“无为”、“上善若水”诸字为内容的一次用心偶书,使我顿获感觉,遂尽书全经,既深会其奥,且有现其微,自此心意如痴,不能住手,亦不愿住手。总计十余年来,已潜心写经百有六十余通!而写成之后,或赠于同仁,或捐诸慈善。

    

 

   《中访网》:您对于老子的思想有什么个人见解吗?

 

   郑山莙:《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其中蕴含着许多治国理念和辩证法。“治大国如烹小鲜”就被习主席在多个场合强调过,许多场合强调过,许多工作方法和理念,也能从《道德经》中找到思想痕迹。2014年10日,习近平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说,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我虽然与“上士”的境界相距甚远,但也属于实践的潜心写经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勤而行之”的巨大作用和慈善的深远意义。“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等等这些教诲不仅彻底去除了我早年曾经有过的浮华之气,而且已经成为我的人生理念和自觉行为。所以我虽然有着较好的生活条件,却对享受它没有兴趣,对于我来说自然简单就是最好的,正所谓心既在道,世间虚荣自然就会索然无求。

    

 

    《中访网》:在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有什么令您记忆深刻的事情吗?

 

    郑山莙:金山乡和葛牌镇地处蓝田县的贫困山区,距县城最远,有数十公里,除常见病之外,还有风湿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等。由于贫穷,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况颇为典型。当我第一次前去义诊,看到病患遭受疾病的折磨、却因贫穷和缺医少药无可奈何又非常痛苦的神情时,看到他们得到小小的诊治就非常感激就被深深的震动了。从那时起我就决定排除一切困难把义诊坚持下去。当然,坚持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则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由于地处深山,所以,来回之间要不畏路途遥远,风雨多变。夏日不怕汗流浃背;冬日不怕忍饥受寒。2004年12月的一天,正好天下大雪,但是正好那天我要去金山乡义诊。天还没亮,我就从西安出发,搭乘长途汽车到金山乡,再转租一辆没有顶棚的“拐的”一路颠簸。后来由于路滑只好改为步行,由于路面陡峭加上下雪地滑,可以说是一路摔倒再站起继续走。到了那里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顾不上休息吃饭就立即开始义诊,直到晚上六点多才结束,临走时由于天色太晚老乡非要留宿我,但是第二天还要去其他地方义诊我只能收拾好东西继续折返。乡里的人们见我坚决不肯,感动不已,一直把我送到村口,站在那里一直到见不到我的身影才回去,这个景象至今我都难以忘怀。

 

   郑山莙:十多年來,经历过很多类似的情景,我越來越深切的感受到,践行慈善不仅具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而且还是一件无限美丽的事情。群众的质朴,彼此的真情,让我充分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纯粹”以及“纯粹”对个人修养、对利益他人和对奉献社会的诸多意义!所以,我在这里小结自己,最想说的就是:我,有一份虔诚叫做传承,有一份工作叫做抒写,有一份事业叫做践行。我将把这些当做我的“三宝”,以《道德经》为指导,以老子为榜样,以上善的理念,以精进的精神,“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用我 “有余以奉天下”,“惟道是从”并永远的坚持下去!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