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千高原杯”颁奖典礼暨非虚构写作培训班在京举行
2016-09-30 10:22 作者:1
核心提示:向与会开幕式现场(左起苏伟、梓涵、樊淑玲、王聚敏、李应该、王志红、陈广强、江克东) 霍洪玲摄影青年评论家,《千高原》执行主编苏伟先生主持会议 霍洪玲摄影特邀嘉宾、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垚之女士朗诵经典名篇 霍洪玲摄影李应该先生为最佳诗歌奖获得者罗溪颁奖 霍洪玲摄影李应该先生为最佳小说奖获得者杨常军颁奖颁...

向与会开幕式现场(左起苏伟、梓涵、樊淑玲、王聚敏、李应该、王志红、陈广强、江克东) 霍洪玲摄影

特邀嘉宾、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垚之女士朗诵经典名篇 霍洪玲摄影

李应该先生为最佳诗歌奖获得者罗溪颁奖 霍洪玲摄影

李应该先生为最佳小说奖获得者杨常军颁奖颁奖 霍洪玲摄影

王聚敏先生为最佳散文奖获得者吴成刚颁奖 霍洪玲摄影

江克东先生为最佳纪实与特写奖获得者柳庆康颁奖 霍洪玲摄影

与会代表与出席嘉宾合影 霍洪玲摄影

特邀嘉宾、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垚之女士朗诵经典名篇 霍洪玲摄影

李应该先生为最佳诗歌奖获得者罗溪颁奖 霍洪玲摄影

李应该先生为最佳小说奖获得者杨常军颁奖颁奖 霍洪玲摄影

王聚敏先生为最佳散文奖获得者吴成刚颁奖 霍洪玲摄影

江克东先生为最佳纪实与特写奖获得者柳庆康颁奖 霍洪玲摄影

与会代表与出席嘉宾合影 霍洪玲摄影
华夏文化传媒网北京讯(特约记者刘维嘉报道):2016年9月25至27日,由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千高原》编辑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千高原杯”颁奖典礼暨非虚构写作培训班在京举行。
著名小说家、剧作家、雕塑家、画家、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千高原》副主编李应该;著名散文家、评论家、《散文百家》常务副主编王聚敏;作家、北京市通州区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王志红;北京市通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陈广强;北京市通州区文联主席樊淑玲;《人民政协报》首席记者、著名诗人、《千高原》理事委员会副理事长梓涵;作家、《千高原》编委会副主任江克东以及《千高原》编委会、理事会的部分成员等嘉宾应邀出席并授课。
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市的获奖作者代表和列席代表,陕西省安康市文联副主席杨常军,江苏省镇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润州区作协主席何春华等地区作协负责人和文学爱好者共40多人出席颁奖典礼。
颁奖典礼由青年评论家、散文家、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创委秘书长、《千高原》执行主编苏伟主持。
在颁奖典礼上,电视台主持人王垚之先后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宣言书”和普希金的“非人手建造的纪念碑”。受主办方邀请,李应该分别向最佳小说奖、最佳诗歌奖获奖代表颁发了获奖证书。受主办方邀请,王聚敏分别向最佳散文奖、最佳纪实与特写奖获奖代表颁发了获奖证书。
本次首届“千高原杯”文学作品征文评奖活动,评委会共收到各类投稿1243件,经编委会统计、分类、编排,采取一评、二评、三评的方法,最终评出获奖作品51篇。本次奖项分为最佳小说奖、最佳诗歌奖、最佳散文奖、最佳理论评论奖、最佳纪实与特写奖五大类。
李应该在致辞中介绍了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最后,他勉励大家:没有哪个学校培养作家,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作家,都是一步一步成长,从业余发展起来的。只有从基础开始,并痴迷文学创作,才能实现文学梦,才能形成一种精神,这对于人的心性修炼、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很有意义。没有人敢小看你们今天的默默无闻,你今天是草根,是小草,明天就可能是根深叶茂的大树。你们有很好的实力,希望你们脚踏实地,刻苦读书,勤奋写作,再接再励,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组委会专门安排了大会发言,作家代表吴成刚、夏兴政、张雅妤、柳庆康、黄国燕先后发言,他们代表着不同行业的作者,从不同的写作经历,谈到了文学创作的艰辛、责任、担当、体会和人生感悟,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挚爱情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他们纯朴、真诚、精彩、感人的发言,深深地感染了与会人员,不断赢得热烈的掌声。
苏伟在对颁奖典礼进行总结的时候,专门讲了《千高原》的办刊宗旨和思路,最主要的是超越了等级,超越了年龄,超越了职业,奉行人民观,弘扬现实主义精神。他强调:文学就要表现人民的意志,关注劳苦大众,这是文学赋予给写作者的责任。获奖作者中的草根就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在实际写作中,他们都不是专业从事文学创作的,但是,却能直面现实,用血和泪进行真诚写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理应该得到鼓励,这就是本次评奖的宗旨。
颁奖典礼的议程全部结束后。组委会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非虚构写作培训班。王聚敏、李应该、苏伟、汪雪涛、魏建军、李炳银先后围绕非虚构这个主题,结合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的写作,进行了讲授。
著名散文家、《散文百家》常务副主编王聚敏在讲课中,从非虚构写作切入,重点讲解了影响散文真实性艺术性的几个问题,联系自己几十年散文创作和散文编辑的实践,重点强调实事、亲历、诚实的写作态度和高质量的感情,是决定非虚构写作(包括散文)质量的关键。
著名作家、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李应该在授课中,结合他的长篇小说《公字寨》的艰辛创作、出版发行,从虚构和非虚构的角度,进行了详细讲述。他强调:每个人都有个案性,都与生命、生活发生关系,同样的生活,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只有作家感受到了生活,才会与真善美产生关系。有良知的作家永远与黑暗、邪恶对抗。他还列举了当今文学的十大病态:文化拔根、精神消失;丧失自我,随波逐流;道德冷漠,零度写作;人性扭曲,兽性泛滥;文学私有,病态写作;疯狂注水,随意虚构;浮躁情绪,迎合低俗;流于形式,反复写作;机械写作,狂热码字;废话连篇,一地鸡毛。他对这些问题进行开了深刻分析,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大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规避这些问题,努力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为祖国的文化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在青年散文家、评论家、《千高原》执行主编苏伟讲课前,播放了前苏联电影《别林斯基》,然后,他结合这部电影,围绕非虚构写作主题,向与会代表提出了四个问题:写作的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写出优秀经典的极少?写作是否由自己独立完成,不需要其他超个人的因素?为什么好多作品都向主流靠近?好作品的价值是靠作品说话,还是有其他评判的标准?他联系实际,对自己所理解的革命和现实主义分别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著名编辑家、评论家、《中国作家》编辑部副主任汪雪涛和青年作家、编辑家、《中国报告文学》主编助理魏建军,都结合自己的业务范围和经验,漫谈了文学创作并点评了部分获奖作品。
著名作家、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报告文学》主编李炳银,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谈了文学创作的两大体系,即虚构的和真实的。真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艺术真实,比如小说和戏曲等等。另一个是生活真实,比如报告文学和人物传记等等。特别强调:对于写实文体而言,作家能否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文学的能力,在局限和约束中表达出来,寻找到创作的方式,冲破局限,变为文学艺术,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报告文学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吸收了新闻的真实性,吸收了小说、散文的艺术性,延伸了你的眼睛,延伸了你的听觉,属于时代文学,与生活最接近,联系最密切。其特点有真实性(是舞台)、现实性(是灵魂)、理性色彩、理性精神和文学表达意识。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必须坚持的原则。
组委会还与各位作家签订了《千高原签约作家协议书》,为参加培训人员发了结业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