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进山审案走遍130个村庄(2)
刚来这里不久后,游张军还发现山里的宅基地确权纠纷着实不少,按照法律规定,这类案子属于行政裁决前置,法庭无法直接立案。“可村里的老百姓不知道,当地镇政府也不了解,最终老百姓只能在法庭和政府间‘往返跑’。”面对这种情况,游法官主动联系院里,制作司法建议发放给辖区的3个镇政府,还积极联系区政府法制办,希望能够引起区级层面的重视。他还制作了“便民服务卡”,上面记录镇政府的地址和联系电话,方便村民联系沟通。
“当法官不能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游张军坚定地说。
■人物
申请到条件艰苦法庭工作
游张军,1989年1月出生,毕业于政法大学的他,于2010年考入门头沟法院。刚工作一年半,游张军就因工作表现优秀,被门头沟区委政法委借调一年半,借调时间届满后,政法委的领导询问他是否想要留在区委大院工作时,他婉言拒绝了领导的好意,毅然决然选择回到法院,并向院里申请到条件最艰苦的斋堂法庭。
门头沟法院斋堂派出法庭是北京地理位置最西、海拔最高的派出法庭,也是全市为数不多的需要24小时驻庭的法庭。斋堂法庭的规模虽小,但管辖面积约占门头沟区95%的地域,而且大多都是山区,可谓是“基层的基层”。法庭的干警们一周才能有一次机会下山回到门头沟城区,回一趟城区需要坐2个多小时的公交。
当问起当初为何毅然要来斋堂的原因时,游张军微笑着说:“我的老家在四川山区,从小就在群山环抱的大山深处长大,对‘大山’和‘山民’都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斋堂是最锻炼人的地方,每天都能和山区的老百姓面对面打交道,我愿意在这里做一名人民的法官,这里才是年轻人最应该在的地方。”
就这样,年轻的游张军放弃了平日里陪伴女朋友的机会,放弃了周末与朋友相聚的机会,放弃了城市里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选择成为一名“大山深处的正义卫士”。
(原标题:法官进山审案走遍130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