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大陆 > 地方 >

“百强之首”勇向潮头立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9-09-17

“百强之首”勇向潮头立

——昆山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综述·经济发展高质量篇

核心提示:时至中秋,肥美的大闸蟹再次端上餐桌。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谁是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巴城老街,有一座蟹文化博物馆,塑着一位彪形大汉,他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巴解。

敢为天下先的巴解精神延续至今。在昆山,诞生了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第一家台商独资企业,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

花桥国际创新港。 记者 顾 洁 摄

码上欣赏阳澄湖科技园美景

时至中秋,肥美的大闸蟹再次端上餐桌。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谁是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巴城老街,有一座蟹文化博物馆,塑着一位彪形大汉,他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巴解。

敢为天下先的巴解精神延续至今。在昆山,诞生了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第一家台商独资企业,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第一张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增值税发票……“昆山之路”的精神实质就是一个“闯”字,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50多倍,去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32.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7.9亿元,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38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80亿元的县级市。

连续14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具备了从“高原”迈上“高峰”的良好基础,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楫争先、勇立潮头。

关键字:传承

■走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昆山之路”

城市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一样,浓缩的才是精华。因此,读懂昆山,要先识“昆山之路”的起点源头——自费创办昆山开发区。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昆山从自费开发起步,靠“不等、不靠、不要”的志气和“敢想、敢当、敢为”的魄力,在城东农田辟出3.75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掀开昆山开发区一路逆袭而上的奋斗序幕。

没有工业基础,更没有国家发的“准生证”,但昆山人对这个工业小区倾注了所有的热情,拆迁、修路、建厂,都是自掏腰包。在审时度势确定了“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的招商引资政策后,从上海虹桥机场“蹲点”招来的一个个项目在这里“生根发芽”。

1984年8月,日本手套厂商苏旺你公司来到昆山,在蛙声阵阵的十几亩稻田里盖起厂房,成为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随后,沪士电子、捷安特、仁宝、纬创、富士康等等,一批以台资电子企业为龙头的行业巨头纷纷抢滩登陆,昆山外向型经济跃上了发展“高速路”。

风雨兼程,机遇与挑战并存。昆山人深刻体会到,风险挑战就是一次变化、一次洗牌、一次整合,当前面临的困难是共性的,哪个地方率先突围、率先破题,就会在新一轮发展中掌握主动、形成优势。

比如,历经1997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洗礼,昆山构建了电子信息、光电、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并率先“卡位”布局了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同时,积极引进总部型、创新型、品牌型项目,在做大服务经济、培育品牌企业等方面力求新突破。

“创新升级”是个老话题。然而,昆山始终在“老题新解”,能在转型期脱颖而出,靠的是掌握经济和行业最新动向,以精耕细作颠覆贪大求全,以动能重构摒弃规模依赖,以危中觅机突破产业约束。有人说,这就是“昆山之路”在当下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实干。

比如,经过多年发展,昆山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也感受到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触底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昆山人快速调整坐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今年上半年,全市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50家,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1962家,腾出发展空间3008亩,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4倍、2.2倍和1.8倍。

昆山在巩固既有产业的基础上,向高端进军,动能澎湃。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6.6万户,其中新增企业6344户、平均每天35户。

关键词:起势

■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战场”

吴淞江畔,在“中院可控”展示厅里,与行李箱差不多大小的服务器十分显眼,这台自主研发的刀片式服务器,单价超过100万元。

去年底,位于高新区的中科院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一期工程破土动工,旨在打造年产100万台安全可控高性能服务器的生产基地。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科技高地。

立于潮头者,风光早得之,风浪亦先历。因此,走马昆山,最震撼的不只是庞大的经济总量,更有在创新路上的高瞻远瞩、提早布局。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去年10月,昆山市政府与宝能集团签订一揽子投资计划;今年2月,宝能集团再次加码昆山开发区,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项目签约落地、宝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成立,围绕车型应用开发、新能源、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领域,依托国际先进理念及世界前沿技术打造乘用车产品开发与智能网联前瞻技术并举的产品研发体系,最终形成万人规模的汽车研究院。

重大项目和有效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底盘”。比如,花桥经济开发区集聚“四新经济”企业40多家,其中“氪空间”预计5年内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600亿元,纳税超20亿元;“毛豆新车”全年有望销售新车超15万辆,销售额超百亿元,纳税达5000万元。

新生“关键项目”作为“顶梁柱”,也从制造业扩散到服务业。在千灯镇,京东物流投用了全球首个最大、最完整的智慧物流分拣中心。未来,昆山将成为京东在全国单一集群最大、最先进的营运中心。

桃花遍地,只因春风十里。“只要能稳住实体经济这个‘压舱石’,就能在困难中寻得机遇、在挑战中创新作为、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变外部压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年上半年的监测数据显示,中科可控、轨交S1线等省级、苏州市级重大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5.9亿元、85.7亿元,分别快于序时进度33.5个、13.3个百分点。

“把重大项目抓牢抓实,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就更加牢固,就有了‘进’的依托。”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近年来,昆山牢固树立“以发展论英雄、以项目见高低”的鲜明导向,坚定不移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战场,确保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目前,昆山集聚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8400多个外资项目,投资总额超1000亿美元。

可以预见,待到项目“生根成林”,高质量发展必将“春暖花开”。

关键词:腾跃

■以“科创”之名再造“一座城”

昆山羡慕深圳、对标深圳,因为深圳有一批华为。华为,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5%左右,全球18万员工中研究人员占到45%,培养了大量科学家,构建企业研发生态系统,抢占创新“战略高地”。

如何培养出“自己的华为”,昆山人一直在探索。“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要求,支撑昆山高速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遇到了‘天花板’,既不能迷信我们走过的路,也不能迷恋我们走过的路。”昆山领导干部已深刻认识到,“要用好解放思想这个武器,瞄准自主可控发力,打造产业发展‘最强大脑’,构建人才科创‘热带雨林’。”

走进位于开发区夏驾河东岸的清陶(昆山)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只见实验室内针刺、短路、挤压、重物冲击等各种实验仪器一字排开,正在接受仪器“考验”。以清华大学科研力量为班底的清陶能源,落户昆山两年便实现了产业化,成功开发出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大容量柔性全固态锂电池和高安全性高倍率固态锂电池3款新品。

清陶能源董事长、南策文院士团队核心成员冯玉川介绍:“‘清陶’技术使同样体积的锂电池续航时间翻一番,而且更加安全稳定。获得‘头雁人才’1亿元的资助,除了为公司研发运营提供支持,更感受到昆山对打造科创之城、营造创新生态系统的信心和决心。”

“打造科创之城,是大城市发展的潮流所向,是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扩大领先优势的关键所在。”去年以来,“科创之城”建设框架全速铺开,构建起多点支撑、板块联动、全面发力的开放创新大格局,100万平方米的夏驾河科创走廊、100平方公里的阳澄湖科技园、100万平方米的花桥国际创新港呼之欲出。

狠抓“人才科创”,勇攀“产业之巅”。截至目前,全市拥有院士团队30个、国家级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120名,科技进步贡献率、人才贡献率分别达64.1%、50.9%。在产业布局上,培育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四大高端产业。上半年四大高端产业完成销售额1160亿元,同比增长32.7%。特别是在安全可控信息产业集群方面,完善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产业链,努力破解昆山电子信息产业“缺芯”难题。

审视时与势,昆山行至创新的风口,举全市之力建设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破浪前行,动力澎湃。


    地方

    “播种希望,创享未来”2019两岸青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6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